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专家支招如何预防手机过度依赖

来源:网络

来自世界上10个国家的1000名学生进行了24小时“无媒体”体验,要求在一天内不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多媒体设备,结果大部分学生表示,失去手机让他们“坐卧难安”,很多人甚至都没能完成整个项目。

在我国,手机早已成为不同人群生活中的必需品,对于手机的使用也远远超过了“传递信息”这么简单。“早上,手机闹铃叫我起床;上班路上,用手机听歌、看电子书;出去玩,用手机拍照、发微博。要买东西,也用手机上网。”这是很多城市白领手机生活的真实写照。“大家本来见面的机会就少,偶尔一起吃饭时,都各自玩着手机,似乎没有什么话说。”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不开手机,并沉迷其中。来自世界上10个国家的1000名学生进行了24小时“无媒体”体验,要求在一天内不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多媒体设备,结果大部分学生表示,失去手机让他们“坐卧难安”,很多人甚至都没能完成整个项目。撇开国籍、文化、生活环境背景等因素,所有的学生在失去常用媒体后都表现出“孤独、烦躁、困惑、焦躁、易怒、不安、紧张”等负面情绪。而跨国市场调查公司思纬公司在对11个国家8000多名受访者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更让人吃惊:有3/4的人会随身携带手机,1/4的人认为手机比钱包更重要,2/3的受访者在睡觉时并不会关机,超过1/3的人甚至说,他们离开手机无法生活。按照全球33亿手机用户计算,目前已有10亿人掉进了手机的“温柔陷阱”。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让沟通更便利,结果却使得人们更加孤独,手机带给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圈子变窄

手机使得以往的家庭聚会、同学聚会等传统社交模式变得“不那么重要”。沉溺于手机的人们就像“活在气泡里的一代”。“手机和其他多媒体工具像一个气泡把我们包裹起来,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的屏幕上。”

二、孤独感增加

手机为人们打造了一个惬意的心理空间,让我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与外界连接,但是心理上的孤独却不断增加。人们觉得自己认识很多人,但在上千人的通讯录里却找不到一个能谈心的人。

三、影响人际关系

如果你在和家人、朋友交流时,不停地摆弄手机,会让对话产生“延迟”,使对方觉得你缺乏诚意,也更容易引起冲突。

四、缺乏同情心

不少研究发现,很多青少年最缺乏同情心,因为在短信里,你可以回避眼神的交流,可以省却温暖的寒暄,可以不用担心对方看到你的信息后会产生怎样的表情和回应。

五、丧失注意力

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经常处在多任务状态的人在处理工作时的注意力显着下降,这大大削减了我们思考的能力,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难以深入复杂的层面。

六、导致疲劳

青少年频繁地使用手机,将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引发感应性疲劳和神经衰弱,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手机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和烟酒一样严重。

那么,如何才能防止对手机过度依赖,并且避免自己被手机“孤立”呢?专家们给出了以下几个方法:

一、把手机装在包里,而不是拿在手上

拿在手上会让人们时刻意识到手机的存在,一旦离开,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分离焦虑”。不妨放在包里,调一个响亮些的铃声,这样既可以避免漏接电话,也可以减轻对手机的依赖。

二、注重面对面交流

平时要多培养自己沟通的技巧,多和现实中的人去接触,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加亲密感,也可以改善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每天留出一定时间和家人交流,规定自己在交谈的时间内,除了接必需的电话,不可以玩手机。

三、“脱敏”疗法

如果你真的离不开手机,不妨尝试从短时间的“脱敏”疗法开始。还可以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每月实行一天“无手机日”,专心陪伴家人,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