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生命or财富 “最昂贵错误”的选择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最昂贵错误”的背后真相

第二章:快乐人生13条

第三章:快乐不是目的地

第四章:别给自己贴上“初老症”标签

用800美元卖掉了价值3500亿美元的股权,不管是谁看到了这样的事情都会觉得韦恩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但是事实上有钱也是要有命去花才有价值的。

“最昂贵错误”的背后真相

2011年12月13日,在美国纽约索斯比拍卖行的一场拍卖会上,有一件拍卖品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就是1976年苹果公司三位创始人韦恩和乔布斯、沃兹尼克签署的“苹果公司合伙合同修正协议”,这份“补充协议”是在韦恩以800美元卖掉苹果10%股份后签署的,协议确认了韦恩不再是苹果公司合伙人。

在全世界的各大媒体上,韦恩的这个决定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错误,因为当年他以800美元卖出的股权如今净值已高达3500亿美元,他放弃了天文数字般的财富一直被作为创业者的反面教材,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1976年4月初,42岁的韦恩和乔布斯以及沃兹尼克联合创办了苹果计算机公司,韦恩负责设计了第一个“苹果”公司徽标,并起草了最早的“合伙合同”以及“苹果一号”电脑的使用手册,韦恩当时拥有苹果公司10%的股份,但是仅仅十天之后,韦恩就以800美元的价格将自己的苹果公司股份全部卖给了另外两名创始人,接着他就彻底离开了苹果公司,苹果公司一直对韦恩的离开晦莫如深,仅以一句“韦恩经济上遇到困难”搪塞了之。

但事实情况是,当时的韦恩虽然收入不高,但绝非食不果腹,35年来,无数媒体试图挖掘当时的真相,后来更是传出无数种说法,甚嚣尘上的便是乔布斯与韦恩的不和论。

事实上,乔布斯与韦恩的感情非常深厚,由于年龄关系,乔布斯一直将韦恩视为某种“父亲般的角色”,后来虽然韦恩离开了苹果公司,但乔布斯一直没有放弃过再次请他进入苹果,1978年,苹果公司在竞争激烈的计算机市场站稳了脚根,乔布斯再次隆重邀请韦恩加入苹果公司,但韦恩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乔布斯的请求,他继续在雅达利公司工作,后来又换了好几家电子公司上班直至退休,韦恩退休后靠卖珍稀邮票、罕见钱币和金币维持生计。

韦恩一生申请了12项专利,但他没有足够的资金对这些专利进行投资,没有靠这些专利来赚过一分钱,这让韦恩的生活一直无法跨入真正的富豪行列。自从离开苹果公司后,韦恩没有拥有过一件苹果公司的产品,直到2011年9月5日,他在英国布赖顿市参加“现代化研讨会”时,才收到了一件ipad2做礼物,这是他生平拥有的第一件“苹果”公司产品。而这时,乔布斯已经病入膏肓。

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因集劳成疾病逝,年仅56岁,77岁的韦恩悲痛之余,也终于揭露了当年股份转卖事件的真相,他说:“毫无疑问,我坚信当年离开苹果公司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我知道,乔布斯和沃兹尼克是多么优秀的小伙子,他们拥有超绝的智慧,但是他们两人也是真正的工作狂,像旋风一样,你知道的,这样对事业很好,但对身体很不好。如果我当年留在苹果公司工作,巨大的工作强度可能会令我没命活到现在。”

一语道破天机,原来,韦恩并不想用透支生命来换取财富,当我们带着嘲讽的口吻谈论当初韦恩的决定时,56岁的乔布斯已经英年早逝,而77岁的韦恩仍然平静从容的生活着,从人生的价值来看,或许乔布斯更为精彩辉煌,但他的人生并不是完美的,过大的压力让他透支了自己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犯下最昂贵错误的或许不是韦恩,而是乔布斯。

快乐人生13条

1、生命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你的老师,即使那些让你很厌烦的人也不例外,因为从他们身上,你可以知道人性的弱点。

2、快乐的人不只接受改变,而且会欣然地全身心投入。他们会说:“未来五年如果像过去一样,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

3、付出的时候,不要期待任何回报,否则一颗心老是牵挂着结果,反而很难有所收获。

4、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他们很不开心,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人生目的。假如你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妨先找出最接近你理想的事,可以把那里作为起点。

5、做你爱做的事情,并不意味着生活得轻松,但绝对可以活得更精彩。

6、无论你身在何处,你都不应该被困在原地,因为你是一个人,而不是一棵树!

7、当你说“我就是要做这件事,多困难我都不在乎”时,老天爷就会开始支持你。

8、你对生活状况及别人的行为要求越少,你就越容易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9、若真想获得心灵平静,就必须懂得心存感激。如果你总说“等我生活得好一点之后,我一定会去感激,”那你就一辈子没希望了。

10、改变自己是可行的,聪明的,当你试图改变别人时,你就会显得愚蠢,而且会自寻烦恼。

11、除非你自愿放弃,否则你永远不会被打败。

12、你不必害怕和人接触,很有可能他们也很怕你呢!

13、称赞别人会令你自己更快乐。称赞别人会帮助你把注意力放在正面的事物上。每当你把焦点放在正面的事物上,你的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快乐不是目的地

一大早,我跳上了一部出租车,因刚好遇上尖峰时刻,没多久车子就卡在车阵中,于是我随口聊了起来:“司机先生,最近生意好吗?”

后视镜中的脸拉了下来,声音臭臭的:“有什么好?到处都不景气,你想我们出租车生意会好吗?我每天天不亮就出来开车,开到天黑回去也赚不到多少钱,真是够气人的!”

嗯,显然这不是个好话题,换一个主题好了,我想。

于是我说:“不过还好你的车子很宽敞、很舒服,要不然像现在困在路上就难熬了。车子大还是好,即使塞车也不会觉得心情不好。”

没料到这张脸竟愈来愈臭,声音也激动了起来:“你觉得舒服吗?那你每天坐12个小时看看,你还会不会觉得舒服,我每天被关在这车里,关得腰酸背痛,真是倒霉,还不是为了要吃饭。”他说完叹了口气。

老实说,那天我下车时,心中有种终于解脱了的轻松感。

不过几天后,我再一次跳上了出租车,而这一次,却开启了迥然不同的经验。

一上车,看到了一张笑容可掬的脸,轻快的声音伴随而来:“你好,请问要去那里?”

有些惊讶这迎面而来的亲切,我笑了笑,随即告诉了他目的地。

司机先生说:“好,没问题,那你希望怎么走呢?”我说:“都可以啊,看你怎么方便,就怎么走吧!”

他笑了笑,一边开车,一边开始愉快地哼起歌来,显然他今天心情不错。

于是我问:“司机先生,看你今天心情很好嘛,有什么喜事吗?”

他笑得露出了牙齿:“我每天都是这样啊,每天心情都不错。”

“为什么呢?”我问:“不是听说最近大家开车收入都不太理想吗?”

司机先生又笑了笑:“没错,不过日子总是要过的,我也有家、有小孩,开车时间也跟大家一样变长了。不过,我总是会换个角度去想事情,心情就不一样啦!”

他继续说着,脸上的笑容一直末消:“譬如说,我觉得出来开车,就好像出来玩一样,客人付钱请我跟他们一起去玩,这不是挺棒的吗?”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有多幸运,一早就有这份荣幸,跟前座的幸福达人同车出游,真是炫毙了。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的话:“快乐,是种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不是取决于你所完成的成就。”

也就是说,快乐是出发地,不是目的地。

也许是小时候都被洗脑成功,现在的我们大多习惯在准备考试时兢兢业业、不苟言笑,一切只等到考完,到那时才有资格感到轻松,觉得快乐。

而在工作上,我们往往也给自己设下目标,并且为了表明决心,立志夙兴夜寐,神情严肃紧张,生怕神情若有松懈,则会功亏一匮,至于什么快不快乐的,那就以后再说了。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很不快乐地在完成目标,也很不快乐地在寻找快乐。

从幸福的角度而言,这个做法非常有待商榷。

因为,真正的幸福达人,不是去完成了事情才快乐,相反的,应该是要快乐地去完成事情。

为什么呢?

首先,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份随时随地都平和快乐的心境,才能有助于我们整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一曝十寒的心情状态,是无助于我们的整体快乐感的。所以,快乐的心境应该天天维持。

第二,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处在“努力达到某个目标”当中,只有极短的时间,是处于“完成事情”的状态。而如果等到完成了事情才快乐,那看来我们生下来就注定要悲惨过一生了,不是吗?

因此,快乐的心情是不需要、也不应该等待的。

第三,在我们心境平和时,大脑较易处在α波的状态,而α波有助于创意的思考。

因此你会发现,当处在快乐的情绪中,我们才能更有效率、更有创意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所以,如果你也一直在等待完成目标后的快乐感,请现在就开始,学学那位懂得从快乐出发的司机先生,让自己不再靠完成事情才快乐,而是要快乐地去完成事情!

别给自己贴上“初老症”标签

最近,“初老症”一词引起广泛共鸣,有人列出其50个特征,对照后不少人惊呼自己“八九不离十”

66%受访者认为自己“初老”

“初老症”一词源自台湾一部电视剧,意指在生活和工作的重压下,人的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大,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心态消极,并且身体开始出现衰退迹象。不少认同“初老症”者,甚至将它看作是一种全新的现代“病种”。

在新浪网一项针对“初老症”的投票中,66%的参与者选择了“是”。“只要坐下来,小腹就有一摊肉”荣登症状榜首,而“认识新朋友的速度与几率逐渐降低”、“KTV热门点播排行榜的歌曲完全不会唱”则分列第二、第三位。

“怕老”,是人们的共同心态,但随着90后甚至00后活跃于社会,很多年轻干练的“白骨精”也开始感叹自己“老”了。 心理学中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认知功能退化、记忆力退化,需要专业的测量工具和严格的诊断标准,仅凭一两条模糊的描述是不能下结论的。从心理学专业角度来看,“老”有两个特征:

特征一:人格上的变化。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荣格认为,人的前半生偏重于重视外部世界,好活动、爱交际,也就是偏重“外倾性”;而后半生更重视主观世界,个体的发展更多表现出“内倾性”的特点,对自我有更深度的思考。也就是说,“老”的一个特征就是变得更加内敛。或许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人们更需要宁静和内观。当然,内外倾向的变化只是一种大体的趋势,现实中也存在着“老顽童”和内向的青年人。

特征二:认知功能的退化。这是“老”的主要表现,如视、听觉逐渐衰退、加工速度变慢、运动灵活性和记忆力有所减退。由此还可能会给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扰,出现挫折感和失败感,甚至导致抑郁、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出现。

“初老”是“初成熟”的表现

很多自认为有“初老症”的人,将原因归于压力过大。

“压力大”,现在似乎成了解释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万金油。但是,如果仔细分析那些“初老症”症状就会发现,“初老症”其实更多的是“初成熟”的表现。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观,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其中25岁到50岁被称为“成年中期”,这个阶段的个体需要实现“繁殖感”、体验“关怀”。也就是说,他们开始渴望关怀下一代,开始对家庭和子女有深深的责任感,强烈希望能给下一代创造出好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

在这一阶段,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所以这是一个人高创造力、高生产力的时期,也是心理逐渐趋于成熟的时期。很多人深信不疑的“初老症”症状,如“一天没有吃绿色蔬菜就会觉得身体怪怪的”、“对完美起疑,对不完美深信不疑”、“按时回家”、“不爱凑热闹”等,都是人们开始注重生活细节和社会规范、学会独立思考、对感情更加理性、追求生活品质的“初成熟”的表现,属于这个阶段正常的心理发展进程。这个时期的人们,“很少认识新朋友”,因为固定的人际交往圈子逐渐形成;“对于星座、运势、塔罗牌”不再热衷,是因为褪去了“幼稚”的外衣。还有些人可能觉得,生活中总是丢三落四,肯定是衰老的表现,这其实更多的是和注意力不够集中有关,并非记忆力下降的表现。

即使出现真正“老”的特征,也并不意味着人的智力全面下降。心理学家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和感知觉、加工速度相关的智力是流体智力;而晶体智力指的是个体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等,晶体智力是不会随着年龄衰退的,会一直保持稳定。这说明,“老人”宝贵的经验在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还是有优势的。

自贴标签当心真的“老”

生老病死,这是任何一个生命都无法逃脱的自然法则。我们无法阻止自己身体的衰老,但却可以保持自己心态的年轻。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显示,白领目前的心理状态是,49%有疲倦感,46%有平淡感,38%有烦躁感,有“满足感”的不到一成。如果正值盛年,却总觉得自己“初老”,甚至处于沮丧的状态,就会慢慢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心理学上有些定律很能说明这个,比如惯性定律——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够持续不断去加强它,它终究会变成一种习惯;显现定律——当我们持续寻找、追问答案的时候,它们最终都必将显现。大家熟悉的心理暗示,从心理机制上讲,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当然,心理现象也能对人产生积极作用。比如,暗示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有实验表明,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第一组在朗读前,告诉他们这是着名诗人的诗。对第二组,则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

“初老症”并不是医学术语,大家不要对号入座。但对于一些不良的心理现象,则要认真对待。拥有快乐的心态、多跟亲人朋友联络、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都有助于缓解疲劳、释放心理压力。

结语:不要再说你老了。你不过才20多岁,长期的心理暗示对你的心理健康并没有什么帮助,所以大家不要随便对号入座。(文章原载于《中外健康文摘》,刊期:2012.06,作者:鲁言,张怡筠,张维晨,石兵,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