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化妆成瘾是强迫症

来源:网络

现代社会压力大,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席卷而来,什么化妆成瘾症、网购成瘾、“创可贴式”爱情,这些心理词你听说过几个?化妆成瘾如何治疗呢?

化妆成瘾是强迫症

30岁的何丽是外企白领,她的心病听起很时尚——“化妆成瘾症”。这是一种近年来在一些白领丽人中流行的心理障碍:一睁眼就得化妆。否则心里便如百爪挠心般紧张不安,不化妆既不敢出门也不能工作,只有化完妆才身心松弛。妆后还不允许自己流汗、流泪、淋雨等,以免毁了妆容。令人奇怪的是,越是学历高容貌漂亮的女士对化妆的心理依赖越严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怪僻的形成往往和她们以往备受挫折的生活经历有关。

虽是32度的气温,坐在咨询室的何丽还一丝不苟的涂着眼影抹着睫毛膏。她已二次提醒我,把空调再开大点,“我怕出汗毁了妆,不化妆我根本不出门。这次在国外开订货会,就是因为补妆错过了签单的大好时机。为这老总把我的经理都撤了。回来后我下决心改掉这毛病,没化妆就咬着牙出了门。可开车没走多远就不行了,全身出虚汗,手发抖,心里就像大祸临头似的,差点闯红灯。”

心理医生:

何丽的“化妆成瘾”是强迫性神经症的表现,在形成的生理机制上确实和吸毒成瘾有相似之处。在开始时不管是化妆还是吸毒都是自愿的,以后就发展成强迫性的欲罢不能。这是因为不断重复的经历和行为引起了大脑神经回路的改变。以致在发作前,会感到不断增加的抑郁和焦虑,只有实施了行为后才会感到愉悦和兴奋。对何丽来说,这种心理障碍的形成不仅源于生活经历的刺激,还和她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力求完美的个性有关。

“这痴迷化妆的行为掩盖的其实是害怕失败的心理。不如意事常有八九,生活中的挫折和坎坷是常有的事。一次化妆失利,就觉得“背上都长上嘲笑的眼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时在“强手如林”的外企有自卑心理。生怕牵一发而动全身,因化妆的“技不如人”引发竞争失败。其实不管是事业还是生活,胜败乃兵家常事,输了还可以再来。惶论化妆,同事诋毁你,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既然你被她们认为是竞争对象,总能找到各种攻击你的口实。

“这些我也想过,从原来的公司辞职后,在现在的单位也遇到不少不顺心的事,可我根本改变不了别人。我唯一能作到的是完善自己。”“这是你执迷于化妆的第二个原因。因为社会和生活中某些人和事使你失望,你就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似乎自己的完美可以弥补社会的不完美。心理学称之为:补偿心理。一般而言,条件越优越的女性,对自己对他人的要求就越苛刻。”

有什么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呢?首先逐渐减少刻意化妆的次数。自己经常对自己说:“女为悦己者容”。素面朝天或浓妆艳抹,顺其自然,即使偶尔一次蓬头垢面也无何不可。其次,学会心理放松。常见的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和肌肉放松。前者是静下心来排除杂念,闭目意沉丹田,用腹式法慢慢呼吸,逐渐达到心静神宁的境地,收到消除紧张放松自我的效果。后者训练时宽衣,坐于舒适的地方,肌肉松驰的顺序由下至上,训练时先使该部位肌肉紧张,10秒钟后慢慢放松,周而复始。注意体验放松时的内心感觉。每次练习20~30分钟。形成习惯后,当心中出现化妆冲动的紧张焦虑时,便可及时调节以图缓解。实在不行可以考虑用一些阻断药物成瘾的药。生活中注意和开朗豪爽的人结交。感染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为人洒脱的处事方式。相信就会从化妆成瘾中解脱出来。

有趣的心理词条 你懂几个?

【离婚关键期】

夫妻关系在丈夫平均年龄40岁、妻子平均年龄37岁时最易出问题,离婚率也相当高。十多年的共同生活,磨合期早就过了,为何还逃不了婚姻危机。而激情消退后,三四十岁女性的表现有两种类型。一类人会像男性一样,不满足现状,她们大多会从身边的同事、朋友中寻找慰藉,也有的会发展到离婚的地步。另一类则会考虑多方面因素,或努力挽救婚姻,或默默忍受着没有感情的苦闷生活。

【触觉过分防御】

有的人不喜欢被其他人碰触,以至于走路、坐公交时都夹紧身体,谨慎小心,如果谁不留神碰了一下,都会敏感的过度反应。这是一种“触觉过分防御”的现象,不是异常的症状,但表现着心理上的一种过强的自我保护欲。

【胖姑娘易嫁】

虽然当下的时尚是越瘦越好,但社会调查发现70%男人都觉得微胖的姑娘适合老婆。因为胖女人做老婆让男人有面子,养得起有富贵相;而且胖女人能给人踏实的安全感。胖女人性生活质量相对很高。而且胖女人心宽体胖性格也比较开朗,能够更多包容老公。

【唠叨治疗】

日本一位着名心理学家对5700名24岁以上的女性调查发现,喜欢跟她丈夫或好友倾诉内心的痛苦和烦恼,这些人的身体都比较健康。与此相反,那些以酗酒、吸烟及用安眠药等方式来解决压力和不满,结果她们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神经衰弱、月经失调、高血压等疾病。可见唠叨是一种特殊的健身方法。

【网购成瘾】

“网购成瘾”的“瘾”与医学上的“瘾”是不同的。消费对于大众,往往是一种仪式,一种象征意义。这部分人会通过购物来满足自己对物质的拥有欲望,从而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有“网购成瘾”倾向的朋友,可以尝试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来转移注意力,不要整天宅在家里,要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乐趣,空闲时多运动,和朋友多聚会等,合理选择释放压力的方法,及时疏导自己的心理问题。

【太空梦】

英国一项上千人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0%的人想去月球上旅游。人类煞费苦心的一直探索地球以外的世界,这是因为我们心理上都有脱离现实环境,去未知领域躲起来的想法。

【心理罢工】

“心理罢工”是指员工对个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意放弃。这样的员工只做他们不得不完成的工作。而对于其他工作,就算表面上不拒绝,但至少在内心中也会感到非常厌烦。工作都是一拖再拖,直到不能拖时才勉强去做。心理罢工其实是一种信号,提示你需要休息,或需要给自己一些关爱和力量了。读懂了这样的信息,我们就能想到适合自己的办法,尽快结束心理罢工,重新轻装上阵。

【关注美好】

失眠的人热爱思考,肥胖者用食物创造满足,而抑郁症患者也有优点——他们比一般人更加关注情感世界。按照积极心理治疗的理念,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如果我们觉得一件事情糟糕至极,那只是因为看的还不够全面。

【奔三的孤独】

80后的我们,开始集体“奔三”。而且,似乎越长大,自己的心也越来越觉得孤单。拿起手机,常常都不知道应该打给谁说说现在的心情。昔日的同学和好友似乎都开始有各自的家庭和梦想,不再与自己有关。不过,给自己的心更加宽广和独立的空间来独处,这也恰恰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在走向成熟的路上,让自己心灵成长的一堂必修课。

【爱的箱子】

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个“爱的箱子”等着被爱填满。当孩子真正感觉到被爱时,Ta的心灵才会较好地获得发展。很多孩子的问题行为,其实是由于心里空了的爱箱在渴求爱。成年人的心里也有一个爱的箱子,当我们的感情出现冲突时,其实是因为内心的空爱箱对爱的渴求让我们的心变得焦躁不安。所以,只有先给对方心里的箱子加满爱,才能让彼此的内心平静下来,解决冲突,而没有相互伤害。

【母子关系】

母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超过53.9%的受访者心中,父亲更像“严厉的上级”。还有21%的人愿意把父亲当作“无话不说的朋友”。八成的人坦言“不会主动找爸爸谈心,更愿意找妈妈或朋友”。我们和父亲的沟通方式又是怎样呢?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父子双方之间吵架闹矛盾,由其中一方主动提出和解的占总数的57.3%。而还有42.7%的受访者坚持“持续冷战”,直到最后不了了之。

【“创可贴式”爱情】

因为一个人,受伤了,心痛了。为了逃避面对伤口的痛苦,不经意间就将自己的伤痛复制粘贴在了另一颗无辜的心上。把另一个人拿过来,当做治疗前一个人留给自己的伤痛的工具。你说这是爱,但其实这只是“创可贴式”的爱。这样的爱,对第二个人非常不公平。我们内心的伤痛,应该靠自己的力量去让它愈合,而不是让别人来为自己的痛苦买单。心可以痛,但不能痛到蒙蔽了自己的双眼,让自己只看得到自己内心的痛苦,而无视自己给他人带来的伤害。

【反刍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当遭遇如考试失败、人际冲突等负性生活事件后,有的人久久不能摆脱事件的影响,会不断地想“为什么这种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或者感慨“我是多么伤心”,类似的想法在脑海中反复盘旋,与动物的反刍咀嚼现象相似,此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反刍思维。反刍思维会让人用消极的方式来评估自己和家人,常常从过去的生活经历中不断提取负面的记忆,对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抱很低的期望值。

【保护效应】

同事间的互助情况对死亡率有一定影响,这就叫“保护效应”,但来自上司的支持没有任何影响。除此之外,在工作中握有控制与决定权的男性也享有这种“保护效应”,但这种控制和决定权却提高了女性的死亡风险。

【爱情基础】

最完美婚姻需要夫妻双方在爱情和性上的双重吸引,当现代的婚姻缺乏了强大的爱情基础,“性爱”便会占据主要地位,成为影响婚姻的重要因素。于是挽救“中国式离婚”,便更需要道德上的夫妻约束和彼此尊重,以家庭责任感为婚姻的最基本要素。

不选对的只选适合的

阿Ken人缘很好,逛街吃饭周围接触的人都喜欢约阿Ken,因为阿Ken很“随和”。“随便”、“都行”、“听你的”是阿Ken最常说的话,也是最不需要她费劲就能说出口的话。人缘好原本是件好事,是个令很多人都很羡慕的特质,但对于阿Ken,别人口中的“随和”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什么都行久了,团体活动中渐渐就再没有会征求她的意见,这份“随和”让她成了一个没有意见的人。阿Ken也很想按自己的喜好做选择啊,她只是无法在短时间内确定自己的心意,也害怕做出错误的决定。

阿Ken的问题困扰着很多人,现代社会给这种症状提供了一个专有名词:选择恐惧症。选择恐惧症,也叫选择困难症,患此症的人面对选择更愿意“视而不见”,或者采用逃避的方式等待选择事件过去。尤其当可供选择的项目大于一的时候,这类人容易惊慌失措,甚至汗流浃背,于是,到最后还是无从选择,久而久之对选择就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恐惧。

“逃”的是什么?

选择恐惧的表现有很多,除了像阿Ken一样总是“随便”“都行”之外,有的人常常在选项之间犹豫不决,比如今天是穿裤装还是裙装。究其根本,这类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逃避”。他们在“逃”的是什么呢?

不确定自己要的是什么

备选项就像摆在眼前的宝藏,每一件都爱不释手。诱惑太多的时候,人就更容易不确定自己要的是什么。这种为诱惑所累的情绪,被称作“阿拉丁情结”。过于追求完美是此情结的问题所在,他们要求自己必须做出一个单选,并且这唯一的选择还必须能最大限度的理想化的选择。

自我不满的变相反映

错误的选择势必伴随着相应的后果和责任,对于那些还没做好承担责任和后果的人,就很容易陷入各种焦虑情绪之中。为了逃避这种情绪,于是一拖再拖,拖到自己有意无意忘记曾经有过这么一个选择的机会,于是自我安慰:这也算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吧。

精神医学认为,选择恐惧症其实是对自我不满的表现,患者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出来,变相地折磨自己,并逃避面对事实。完美主义也好,逃避责任也罢,其实都是自我不满的变相反映。只有认真分析了原因,才能用正确的方法消除该症。也就是说,还得做出“选择”来治疗选择恐惧症。

如何才能做出负责任的选择呢?

首先,弄清楚自己要的什么,更确切的说你必须明白当下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每一个选择都各有其利弊,得失之间必须懂得权衡什么是“当务之急”。比如,当你面对两种风格迥异的服装难以取舍,此时,你必须考虑当务之急是什么,面试还是约会。如果面试,放弃你喜欢的蕾丝花边吊带裙,如果约会就和那套细节精致的黑色套裙说再见。

接下来,你必须掌握一个分析小窍门。拿出一张白纸,将可供选择项分类列在纸上。针对各个选项,分别列出对应的利弊,也就是对于你的得与失。比如,常常让蕾蕾感觉疲惫的爱情,究竟该继续纠缠还是狠心放手,因为有太多的舍不得蕾蕾很痛苦。这个时候蕾蕾可以做一个这样的理性分析。

将“分手”所得正分和负分相减,“不分手”所得正分和负分相减,两项分数对比,蕾蕾就能知道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分手”和“不分手”哪个选择更符合自己的心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被自身的某种情绪所困,这个小窍门可以帮助我们适当理性的面对自己的心灵深处。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存在完全正确的选择,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最正确的选择就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最符合自己心意就好。

结语: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题,如何在十字路口找到正确的方向、如何选择适合的自己的、如何放下心中的压力都是一问深奥的学问!(文章原载于《大众健康》,刊期:2012.07,作者:高崎、心灵安全岛、李玲,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