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揭秘幽灵真相

来源:网络

幽灵其实也就是大家口中的鬼魂。是不是真的有幽灵这个说法呢?为什么有人说自己看到了幽灵呢?是幻觉还是其它的什么?这些超自然的现象是不是真的存在?

心理学家揭秘幽灵真相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科普界和学术界曾有过一场关于幽灵之谜的大论战。然而,大千世界是否真的存在幽灵?幽灵的形态究竟如何?幽灵的真正面目又是什么?千百年来,一连串的疑问困惑着万物之灵的思维。

加州大学的一位心理分析专家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幽灵的存在与否目前还无法肯定,但是有人看到过幽灵却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这些自述目击过幽灵的人,几乎都曾在精神方面受到过严重的创伤和打击。他们在经历了痛苦之后,产生了看见幽灵的幻觉。”

这是这位心理分析专家为病人进行心理治疗时,在对他们的精神状态加以分析、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这位心理分析专家曾经为一个九岁的小女孩进行过心理治疗。这个小女孩在亲眼目睹了她的姐姐因车祸去世后,就不断发现姐姐的幽灵出现在她的身边。

然而,一些没有痛苦经历的人也自称看到过幽灵,这又该如何解释呢?这位心理分析专家认为,看到幽灵的事件具有感染性,可以影响到周围的人。因此,曾经看到幽灵的人所处的群体同时看到幽灵的几率,会大大高于其他群体;同时,这也是造成集体目击幽灵的重要因素之一。

源自大脑受伤?

2000年10月出版的英国《新科学家》披露,一名瑞士科学家发表研究报告称,所谓遇见鬼魂、幽灵之类的现象根本不是什么超自然的经历,而是人类大脑受到损伤的结果。

瑞士苏黎世医学院的神经学家皮特·布拉格称:“鬼魂现象实际上是人们对自己身边的事物产生错觉所致。而导致这种错觉的原因,很可能是人的大脑顶叶部分受到损伤。”

大脑顶叶是人的感官中枢之一,它主要负责控制和识别人与周围环境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判别。当这部分大脑细胞因某种原因过度活跃的时候,人对自身及周围事物的判断就会发生偏差,进而造成某种错觉。鬼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皮特·布拉格在研究报告中还指出,有时人们会感觉到他们能够从旁边看到自己,仿佛自己的眼睛长在了别人身上一样,这实际上也是大脑细胞异常兴奋所致,它很可能也是视觉神经中枢受到损伤造成的。

此外,还有一些包括双重影像、异常的感知能力等在内的超自然的经历,实际上都是大脑的神经受到某种损伤造成的,根本不是遇到了鬼魂或者有什么特异功能。

感官幻觉?

对于更多的单独目击幽灵的人来说,除了先入为主的心理因素之外,还可能发生因环境影响而产生的视差错觉。具体来分析,前者是心理性的,而后者是生理性的;一个是没有幽灵而看到幽灵,一个是把其他事物误认为幽灵。这类事件在特定的场合(幽灵出没地)和特定的时间(凌晨、黄昏或夜晚)最容易发生。

探究幽灵

一些研究者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幽灵现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幽灵是生物粒子场。所谓生物粒子场,即生物电磁波,是由生物发出的人的肉眼看不到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在受到辐射或其他外界条件的刺激下,会以生物电、生物磁或生物电振波等高等形式表现出来。不论是活的生命,还是死去的人体,只要客观存在过,都会因为谐振而出现。死去的人重现自然被视为幽灵,而活着的人也会偶尔变成幽灵。

幽灵是人体热辐射成像。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恒定的体温(患病情况除外),并且存在着与体温相对应的热辐射,这种热辐射会被人长期使用的物品(如床、椅等)接受并储存起来。在比较安静或是与原来接受时的环境(如温度、湿度)相同的情况下,这种热辐射会被释放出来——这就是人们看到的幽灵。

但是,稍有干扰,幽灵就会出现变化或消失,这也是为什么幽灵显现时间较短、形象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在某处待的时间越长,热辐射的接受也就越多,幽灵出现的可能性也会越大,两者成正比关系。

幽灵的出现,已经有不短的历史,而对幽灵的科学研究,却只是近十余年的事情,可谓方兴未艾。当然,传说归传说,科学讲究的是事实,人死后不会变成鬼。但是,只要幽灵的传说存在一天,人类对自身神秘现象的探索也就永远不会停止。

郁闷白领如何铲除“心病幽灵”

身在职场,来自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总是或多或少地让人郁闷。近日由国内知名网络招聘企业公布的一项“职场郁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的人能够实现每天开心地工作。这表明,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就业心理疾患如同一个个幽灵徘徊于现代白领身边。

“年龄恐慌症”

曾小姐,37岁,某部门经理,大学毕业即进入外企工作,她的年轻和高薪一向被人羡慕。10多年后的今天,她的心情开始沉重,为自己的前景担忧。她想到国有企业或机关谋份稳定的工作,可是,几乎所有的招聘条件都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据悉,像曾小姐这样因年龄而产生恐慌心理的白领不在少数,她们患的就是“年龄恐慌症”

专家建议,“年龄恐慌症”是一个心理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作为一个业绩平平、又过而立之年的白领人士,既然无法改变社会上的“惟年龄论”,但完全可以改变自身现状,放松心情,多学知识,减轻压力,寻求幸福。

“自我强迫症”

陈女士,26岁,某公司业务员,她出门时总要拨打家里或单位的电话,总是觉得电话没有放好,要拨通了才放心,还要反复多次的打。她也觉得没有必要,却无法控制自己,有时候关门也要关上好几次,不然心里就不踏实,为此她觉得苦恼。

专家认为,这些人多与自身性格有关,如他们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做事追求完美,事后反复检验,苛求细节。他们的道德感过强,过于自我克制、自我关注,过于谨慎。为此,他们常焦虑紧张和苦恼。

钱多活少也未必是每个人的追求

虽然持有CpA、CTA证书,王先生每天的工作却是10分钟就可以搞定的鸡毛蒜皮小事。在少得可怜的工作量面前,他的证书就像一纸空文,显得苍白无力。虽然工作待遇优厚,但王先生却认为自己的才能无处施展,担心自己在无所事事安逸度日中会慢慢“废”掉。

专家建议,即使是对目前的岗位不满意,也要积极调整好心态。即使目前英雄还没有用武之地,也要坚持学习,为更适合自己的位置做好充分准备。本次调查数据也显示,36%的受访者已经充分考虑到自身未来的发展,为了不让自己落伍和失业,抓紧时间充电。

“喝口凉水也塞牙”

很多人都有体会,情绪不好的时候,往往对于工作上的烦心事儿反应更加敏感,控制不好自己对同事,对客户的态度,引发更多的连锁反应,到最后更加烦恼的还是自己。这种时候,很多人都会有一种“喝口凉水也塞牙”,什么不顺的事儿都赶在一起了的感觉。

调查发现,21%的受访者都表示会通过外出游玩、美食购物等方式来自我调节。20%的受访者则是倾向于约朋友聊天、谈心来解决。13%的职场人表示会冷静分析现状,想出解决的办法。10%的受访者认为凡事看得开一些,睡一觉就好。其它还有通过想高兴的事,或者看书看电影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解决。对此,专家认为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消除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关爱员工,积极帮助减压减负

近来关于十一黄金周的存废问题又有了一番争论,多数人均表态要保留十一黄金周。很多职场人认为,黄金周的存在不仅是拜亲访友的好时机,更是减压减负的好机会。

专家认为,职场人的心情与公司管理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企业管理是否人性化,公司同事关系是否融洽,都直接影响着职场人每天的工作心情。因此,为员工减压,纾缓情绪是一个企业应该履行的职责。

心理学认为,压力是对现实的反映。一个人没有一点儿压力是不可能的,也并非好事。没有压力会让人乏味、丧气、失落甚至忐忑不安。面对压力应有面对现实的积极心态,把它视作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冷静客观地分析,合理地采取对策,逐渐具备在压力下正常处事的心理素质,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所以,只要学会各种有效的调适方法,就一定能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强者”

为什么我们会看见鬼魂

卡落斯·斯卢茨基的小猫死去有一段时间了,但是,现在他仍会偶尔见到它。对于斯卢茨基来说,这不仅仅是幻影,小猫似乎就藏在他视线的某个角落里,如同在杂乱的日常声音里被误读的某个动作。转念间,幻影又悄悄的溜走了。当悲伤渐渐隐去,斯卢茨基这才意识到,他的昔日好友已“从当前的世界中隐退,回到与深爱之人共度的苦乐参半的回忆之中去了”。

已逝者仍在。他们活在我们的心里,也活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只停留在感觉里:看到幻影、听到幻音、嗅到气味、触到物件或者感觉他们犹在。失去至亲至爱的人,人们往往会因悲伤而产生幻觉,但是,他们很少会与其他人讨论此事,因为他们担心听者会以为他们因为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了。当今社会通常将幻觉与毒品或者精神疾病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知道,身体健康、头脑清醒的人也常常因压力过大而出现幻觉。

人们往往因悲伤而产生幻觉,即使故人再现眼前这样的幻觉也并不罕见。瑞典哥德堡大学研究员阿涅塔·格林比(Agneta Grimby)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80%的老年人在丧偶后的一个月内,都会产生与之相关的幻觉,就仿佛他们还没有完全领会到那个人已经永远的离开了。近1/3的人都会讲述他们与幻觉中的人对话的经历,这足以证明这种幻觉是多么的逼真。换句话说,这些幻觉不只是无关大雅的假象,他们可以唤起生者感知死者生命中最具价值的东西。

偶尔,幻觉也会令人心碎。德国研究人员在一项报告中说,2002年的一个案例中,一位中年女性的女儿过度吸食海洛因而死亡,这位母亲悲伤过度,经常会“看到”女儿,有时还会听见她喊“妈妈,妈妈,我冷。”幸好,这种令人悲痛的幻觉并不经常出现。大多数人在失去亲人后都可以从幻觉中得到些许安慰,仿佛他们又接触到了已逝之人生命里某些积极的东西。极度的悲伤可以产生愉悦的幻觉,例如感知到与去世之人共享婚姻的美好。

也有可能悲伤幻觉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不同。人类学家曾告诉我们,不同文化里关于死亡的仪式、信仰和社会习俗是有很大不同的。但是,我们无从知晓这些不同会如何影响人们对于那些已经逝去的人产生的幻觉。

文中开头提到的那只小猫的主人卡落斯·斯卢茨基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跨文化研究员。他指出,在非欧洲起源的文化里,“在这里(活着)”和“在那里(死去)”之间的区别并没有定义的那么严格。因此,悲伤幻觉并非对每个人而言都是那么令人担忧。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他讨论了一个西班牙老妇人的案例。这个妇人经常会“见到”他英年早逝的两个孩子,这是他社交生活中赖以获取安慰、并且颇具价值的一部分。其他案例研究报告中指出,在霍皮印第安人或者阿曼Mu Ghayeb人的文化里,这种幻觉被视为是令人愉悦的。但是,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讨论此问题。

尽管在失去爱人之后,幻觉经常发生,但是,却很少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我们知道的也就很少。就拿“悲伤”来说,我们似乎很不愿意触及它,也不愿意在此问题上进行讨论,而更倾向去提及一些更实际的问题——“如果需要帮助,就给我打电话”,“不要再想那些事情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悲痛的时候不会产生关于死者的幻觉。对于所有的“鬼”,我们往往都会将其归为文化难题,然而实际上,它对于我们的生活却意义深远。那个曾经深爱的人离去了,可是我们还是会下意识的将那个空位补充上,让世界恢复到我们曾经生活了很久、很久的日子里,虽然现实并不能弥补我们的爱。

结语:有还是没有。就在于你自己是信还是不信。幽灵的事情,对于真的认为自己看见的人来说,科学已经不能被其相信了。(文章原载于《都市健康人》,刊期:2012.06,作者:恒学然,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