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减压新方式旅行减压

来源:网络

马上就快要到10月黄金周了,很多人都在期盼着长假的到来,多级了数月的压力可以用旅游来缓解了,现在用旅游来缓解压力是很有效的方之一。

选择不一样的途径释放压力

小苏在我市一家规模较大的货运公司从事跟单工作,3月7日刚发完工资,她就和同学买了第二天深夜去武汉的火车票。“那段时间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整个人的情绪很低落,特别是下了十几天的雨,就是想让自己阳光些都很难。”小苏对记者说。

在这个单位工作近一年,小苏的表现也算不错,领导还派给她一个助理,协助她完成任务。尽管工作朝九晚五,比较稳定,但她希望趁年轻能多出点成绩,所以时常会给自己施加一些压力。“以前有压力我就憋着,憋久了总会好,时间长短而已,但这次我想选择不一样的途径去释放压力。”

小苏指的“不一样的途径”就是指旅行,正好那段时间她的大学同学也因为工作上的压力整个人郁郁寡欢,于是两人一拍即合。3月8日晚上9:28,她们踏上了去武汉的旅程。在武汉整整玩玩了3天,11日晚上9:55搭乘火车回宁波。“12日早上7:55到宁波,8:30蓬头垢面地出现在单位,但是心情出奇的好,做工作也变得很积极。”

给心理储备能量也是充电

旅行是小苏选择的解压方式,她定义说,这就是她给自己充电。“人家忙着在职考研、读MBA,我倒是认为,先给心理充满电,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这比拿着一大摞证件更有意义。”

专家认为,职场人士需要不断补充新鲜知识,这对于实现工作上的突破很重要,“但是读书充电属于硬件准备,心理上的调整则是软件储备。读书充电,能为自己做更多的准备,比如以后职场晋升,而像小苏这样通过旅行给心灵放假,则是心理能量上的储备。心理能量储备满了,会对更新硬件更有利。”

软件坏了,再怎么更换硬件也都将事倍功半。很多职场人都希望自己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岗位上突破,工作脚步加快不说,压力也随之变大。“给心灵放假不是说辞职不干,形式有很多,包括小苏选择的旅行、亲近自然、健身锻炼等,这些都是从行为上做调整,见效比较快。”专家表示,很多职场人误认为上班压力大,如果有时间休息,当然要好好宅在家中睡觉。“心灵放假,不是睡一觉就能达到目的的。旅行、亲近自然、健身锻炼后身体虽然觉得有些疲劳,但这些是激发寻求温暖怀抱的方式,有着美好的意义,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心理正面能量。”

职场男性减压的三个绝招

第一步,精神超越――价值观和人生定位

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角色定位、人生主要目标的设定等等,简单的说就是: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人生准备达成哪些目标。这些看似与具体压力无关的 东西其实对我们的影响却总是十分巨大,对很多压力的反思最后往往都要归结到这个方面。卡耐基说:“我非常相信,这是获得心理平静的最大秘密之一――要有正 确的价值观念。而我也相信,只要我们能定出一种个人的标准来――就是和我们的生活比起来,什么样的事情才值得的标准,我们的忧虑有50%可以立刻消除。”

第二步,心态调整――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抱压力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思想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

我们要认识到危机即是转机,遇到困难,产生压力,一方面可能是自己的能力不足,因此整个问题处理过程,就成为增强自己能力、发展成长重要的机会;另 外也可能是环境或他人的因素,则可以理性沟通解决,如果无法解决,也可宽恕一切,尽量以正向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件事。如同有人研究所谓乐观系数,也就是 说一个人常保持正向乐观的心,处理问题时,他就会比一般人多出20%的机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正向乐观的态度不仅会平息由压力而带来的紊乱情绪,也较能 使问题导向正面的结果。

第三步,理性反思――自我反省和压力日记

理性反思,积极进行自我对话和反省。对于一个积极进取的人而言,面对压力时可以自问,“如果没做成又如何­”这样的想法并非找借口,而是一种有效疏 解压力的方式。但如果本身个性较容易趋向于逃避,则应该要求自己以较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告诉自己,适度的压力能够帮助自我成长。

同时,记压力日记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理性反思方法。它可以帮助你确定是什么刺激引起了压力,通过检查你的日记,你可以发现你是怎么应对压力的。

总结:小编给大家介绍的用旅游来解除自己的压力的确是个好方法,还有给男士推荐的解除职场上的压力三步也是经过实验的,都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