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高考压力 如何帮助考生调整好最佳状态

来源:网络

还有不到10天的时间,就将有无数的学习参加到高考这一关键的战役中了,人生能否成功,高考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在高考前将学子的状态调整到最佳呢?赶紧跟随小编来看看吧。

高考压力

第一,要增强考生学习的实力。

每个考生的信心是建立在学习实力的基础上的。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充分调动考生的积极性,保证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高考前,查漏补缺,建立知识的体系和网络,抓紧抓好课堂45分钟,掌握高考的要求,来强化自己的学习实力。

第二,不打疲劳战术。

不少考生喜欢挑灯夜战。结果搞得筋疲力尽。有些考生上午第二节课就无精打采,甚至趴在桌子上睡觉。疲劳战术使他们陷入心情烦躁的状态之中,从而影响高考的信心。要学会打效率战,有节奏有规律地起居与复习,有利于精力充沛,有利于增强信心。

第三,要学会运用木桶原理。

每个考生相对自己而言都有相对优势的学科与相对弱势的学科。考生要强化优势学科,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并*它拿高分。弥补弱势学科,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小步子前进,一步一步来提高弱势学科的实力,从而强化自己考试的信心。

第四,高考目标适当。

考生可根据自己摸底考试的成绩来确定自己高考的期望值。考生把高考目标定位过高,就会增加考试焦虑,降低信心,考生若把考试目标定位过低,影响潜能的发挥。

第五,积极进行自我暗示。

暗示能改变自己的信心。积极暗示能提高人的信心,消极暗示能降低人的信心。考生在高考前应尽量避免消极暗示的影响。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积极暗示强化信心,例如,在考试前与考试中默念:“我一定能高考成功!”“我有实力”,“我能行”。最后一点,就是走路挺胸抬头。人在充满信心时,挺胸抬头,走起路来步伐坚定有力。考生经常挺胸抬头,走路步伐有力,速度稍快,有助于增强信心。

如何帮助考生调整好最佳状态

辅食再好,主食也必不可少

“复习帮不上什么忙,就给孩子做点好吃的吧。”精心安排可口饭菜是不少家长考前的“必修课”。可是,做什么吃又往往是一大难题。从事临床营养工作20多年的营养专家潘丹峰表示,主要还是应该均衡饮食,“因为每类食物提供的营养和所起的作用都不同,并非某类食物多吃几口就能替代另一类食物。”

在一顿饭中,尤其是大考前夕的餐桌上,主食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有的家长给孩子煲了靓汤或做了一桌好菜,会让孩子少吃几口饭,多喝碗汤、多吃块肉。而实际上,人体生理活动、体力和脑力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是由碳水化合物供给,而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就是各种主食,如米面及其制品等,“无论有多好的辅食,每顿的主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保证充足的分量”。

参加高考的学生所需营养可以参照以下分量,一般来说,每顿饭2―3两的主食,每天150―200克肉类、1只鸡蛋、1盒牛奶、500克蔬菜、200克水果,就能包含一天人体所需的各大类营养物质。不要吃大鱼大肉、肥腻油炸食物,可适量选择较适合考生的肉类,鱼肉、禽肉易消化,海鱼富含DHA,可交替选用。在这个流感多发季节,新鲜蔬果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有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家长也可以把新鲜水果榨成果汁,既可调节孩子的胃口,也可补充维生素。

早餐还需要搭配高蛋白食物

早餐一定要吃好,不要忙着复习就不吃早餐或只喝一盒牛奶对付,没有主食会影响大脑细胞的能量供给,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

不过,早餐光吃主食同样不好,因为碳水化合物在消化系统中排空较快,只吃主食很快就会有饥饿感,因此需要搭配高蛋白食物,在提供营养同时可增加饱腹感,维持体内血糖水平的稳定。早餐最好包括主食和含优质蛋白丰富的食物,如面包加牛奶或饺子、窝蛋面条等。

临时补充保健品需慎重

潘丹峰介绍,临近大考精神紧张,孩子有可能不太开胃,家长可以适当煲一些汤水调节胃口,红萝卜玉米马蹄煲猪骨汤、鲜淮山虫草花煲水鸭、松茸煲鸡等中性汤水比较适合。假如要用药材,一定要根据孩子的体质辨证论治。她表示,考生年纪还小,体虚的人并不多,反而是燥热的较多,用大补的药材未必会耐受。

而临时补充保健品更需慎重。因为,通过均衡饮食,摄入的各类营养物质是可以维持日常需要的。而保健品营养成分起作用不可能立竿见影,那些标榜“提神醒脑”的产品如果考生身体不吸收不适应的话,反而可能导致腹泻、过敏、感冒上火等病症。所以,如果确实要吃,提前一个月吃来让身体适应,并注意观察胃肠道、睡眠等方面的反应。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复习期间吃得少、消耗大,购买蛋白粉给孩子补充。其实,蛋白质并非大脑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假如因为学习紧张、胃口不佳,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的均衡营养素。情况严重的,最好到医院的营养门诊咨询医生。

复习再忙也要抽20分钟

做“不用脑”运动

睡眠是人整理学习记忆的过程,因此在考前一个月里,应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使人有良好的记忆力和清醒的头脑,不要熬夜复习到深夜一两点,否则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有的学生到了这个阶段,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拿着书本背,这样复习其实效率不高。”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潘小平说,考生的大脑每天被公式、英文字母充斥,很需要一段休息时间,哪怕只是每天15―20分钟的体操、慢跑、散步,让眼睛看看远处绿色的植物,身体稍微出出汗。

这段“不用脑”的时间可以让脑细胞、大脑皮层得到休整。假如确实没有完整的时间段,也可以把20分钟一分为二,早晨、傍晚各一次,复习的时候肯定事半功倍。

特殊待遇也是种无形压力

每年5月中,到医院心理科咨询的高考、中考生都会多起来。潘小平说,随着大考临近,学校里“还剩××天”的标语、同学们埋头复习的氛围,都容易使考生感到紧张、焦虑,甚至个别会有畏难情绪、想放弃考试。她建议考生们从战略上“藐视”大考,抱着“打得赢也得打,打不赢也要打”、“横竖都要一考”的心态来应对。而从战术上,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一下学习方法,“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某个科目,在复习做题时这一科往往一做就是做很久。这个时候就要考虑优势科目是不是可以少放一些精力,用剩下不多的时间攻攻不够扎实的科目。”

部分考生家长的心理紧张在这段时间不亚于子女:“我回到家都不敢问他了,每天都得小心翼翼地看他的表情,揣测他的心情如何、信心多大。”潘小平提醒,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绪可以互相感染。有的家长嘴上说着“我不会给你压力”,可是突然变得百般呵护,又是炖汤又是买营养品,在家里不敢看电视也不敢大声说话,这些“特殊待遇”实际上就是在给考生巨大的无形的压力。

所以潘小平建议,最好就是家长之前怎么对孩子的,这段时间也继续保持,最多是从生活细节处提点一下,比如天气变了,提醒多穿件衣服、记得带伞。关于学习的事情,说实话家长也确实帮不上什么忙,其实也不用多问,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散步,和孩子聊聊平时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从学习中转换一下“频道”。

结语:其实在高考前比学生更紧张的是父母,学生的国度紧张往往是由父母的紧张所造成的,所以希望各位家长在高考前这几天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放松心态,才能考出好成绩。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