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坏情绪控制 有什么办法

来源:网络

坏情绪控制,今天你做到了吗?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脾气,所有人都会有情绪。但是,情绪也分好坏。坏的情绪只为给你的生活添堵。想象一下,如果每天都带着坏情绪生活,整天看这不爽看那不开心的,那生活还怎么继续?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谈谈情绪,如何控制好自己的坏情绪,让自己每天都开心。

情绪的解析

通常情况下,情绪给我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常常为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来大气,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乐趣。但是,有的时候,情绪也会给我们制造些麻烦。

不适当的反映有3种情形

1. 我们感觉到和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对的,但是过于激烈

例如:担心是无可厚非的,但过于担心可能会产生恐惧。

2. 我们的情绪是正常的,但是表达方式不恰当

例如:生气是正常的,但是应邀保持沉默就是幼稚的行为,只能适得其反。

3. 情绪本身是不妥当的

为什么会产生情绪?情绪是由诱因产生的。这些诱因不仅有文化差异,也有个人的差异。我们不会每时每刻都产生情绪,情绪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但是情绪它确实是每天都来,多多少少会有那么一点,有时候很细微,我们无法察觉而已。但是,如果发生重大事情的时候,情绪的到来就很明显了。当然这不是情绪产生的唯一途径,但是确是很重要。

情绪的特点

首先情绪是我们对切身的重大事件所产生的反映,其次情绪通常是突如其来的,以至于我们无妨弄清它们在大脑中如何形成的。自动评估体系群会对两类情绪诱因产生反映。关注可能人人都能碰到的,与切身利益有关的时间,另外每一个情绪的背后必然有这些一样在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的诱因。他们可能是一种框架,一个抽象的轮廓,或者是一些简单的情景。主题的变化越大,评估时间会越长,极端的情况叫思考性评估。例如:裁员消息-害怕自己失业-产生恐惧感- 主题会发生变化,需要重新评估。情绪的最与众不同的特性在于,刺激-情绪产生的诱因不仅受个人经历的影响,而且与人类进化的历史有关。

改变情绪诱因

知识通常无法超越自动评估体系群对所有产生的情绪的判断,在情绪已经产生后,我们也许能够意识到情绪是不必要的,然而情绪仍然持续。当后天习得的诱因与主题有较大差别时,意识才有可能干扰情绪产生的过程。

情绪战胜知识还有更重要的方式:情绪会使我们忘记所有的知识,在心平气和时人人都有的常识,在情绪化时消失的无影无踪。

情绪会改变我们看待是结合判断他们行为的方式,我们不会对自己的情绪提出质疑,相反只会坚持自己的看法。我们会用适合自己当时情绪的方式批判周围的事物,把情绪视为理所当然并继续保持下去。很多情况下这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解决眼前的问题或这摆脱危险,但同时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在某种情绪的控制之下,常识会被忽视或大打折扣,让我们察觉不到自己的失态,也会让我们忽略或轻视本来可以接受的,但与这种情绪不相符的新信息。换句话说情绪令我们集中精力并指引我们的行为,但也会降低我们应有的处理外界信息和已有知识的能力。我们有一段不反映期,期间思维无法让不适合,不能支持情绪的信息发挥应有的作用。过长的不反映期会扭曲我们对自己和外界的看法。心理分析理论的传统解释认为: 当人们有尚未化解的,尚未彻底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表露过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就会出现这种片段的移植,这些片段会扭曲现实情况,引发不适当的情绪化反应,并且延长不反应期。情绪是人类生活的核心,它让生活生气勃勃。与其彻底消除自己的情绪,大部分人更希望有选择地改变自己对某些情绪诱因的反应。情绪诱因的确会形成细胞联结,但是细胞联结与情绪化行为之间的联系,至少可以被暂时切断,我们会感到恐惧,但是可以表现为不恐惧。

如果情绪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出现,我们就会片面的情绪化的去判断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却忽略了自己的所有常识和理性。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么简单,他怎么就做不好?——生气

说了这么多次,他怎么就是不听我的话呢?——郁闷

他怎么能这样对我呢?——伤心

想象这些经常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心情吧,因为对别人的失望而引发自己情绪变得糟糕,而糟糕的心情又引发自己做出一些徒劳无益的行为,打骂孩子怎么不听话,责怪员工效率低下,对着家人无端发火。

它们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上演,更糟糕的是,这些情况看上去并不没有会消停下来的意思。

怎么办呢?难道任由它们继续下去影响自己吗?

应该怎么解决这种问题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以用如下的句子:“我希望他 (你对他的期望),但他____(实际的行为),我很失望,于是心情(变得)____。”

举个例子,你让你的助理做一份工作报告,但是好几天了过去了,他没有向你递交报告。用这个句子造句的话,就是:“我希望助理能及时向我反馈工作报告,但好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反馈给我,我很失望,于是心里很生气。”

看出来了没,引发你失望的不良情绪的“罪魁祸首”是因为——他的行为没有达到你对他的“期望”。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对方达不到你的期望呢?

可以问问自己三个问题:

1、他知道你对他的期望吗

很大部分人的期望都是自己心中内定的,有点想当然地认为对方是知道的。但其实大部分的人可能根本毫不清楚。

对方毕竟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能知道你想什么。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告诉对方你对他有所期望。

2、你的期望足够的明确具体吗

排除一部人没有告诉对方期望,还是有一部分人将期望告诉了对方,但是对方的行为还是没有达到你的标准,这种情况下,原因之一可能在于你并没有将你的期望具体告诉对方。

譬如,你希望生日时收到男朋友的礼物,最终你也收到了他的礼物,你还是失望。因为什么呢?你可能并没有具体告诉他,你喜欢什么样的礼物(哪怕是暗示性的)。因为他不知道,于是送了一个你不喜欢的礼物。当你收到的礼物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时,自然就会失望了(下次叫人家怎么送呢)。

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将你的期望表达地越具体越好。

3、对方认同这个期望吗

还是上面这个例子,你男朋友明确知道你的期望——你希望他送你一颗钻戒,但你男朋友没有送钻戒。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他觉得送钻戒不大合适,于是就没有买钻戒。第二,这个礼物高于他的承受能力,他买不起。于是当你看到他买了其他礼物时,你失望了。

所以,事先尽量跟对方确认一下,你的期望他能否接受?如果对方能同意,那是最好的了。如果他无法认同,那么你需要结合他的想法对这个期望进行一些修改来得出一个共赢的期望。

当你能够做到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就不会有任何的失望了。

这是很好的情绪管理方法。很多人会说,道理明白,但是做不到。其实能够明白道理,总比不明白好,明白,是做到的前提,不明白,未必就能误打误撞地做到了。现在想不通、做不到,并不等于以后做不好,情绪上的阻塞去掉以后,人也就会变得明朗起来,这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道理先懂得了,就是一个知识的储备,用到的时候,终究可以派上用场。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强调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都来源于个体的非理性观念,治疗的重点也在于改变这些观念。埃利斯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导致神经症的几类不合理信念:

1.每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个假象,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即便是父母、老师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因此,如果他坚持这种信念,就可能千辛万苦、委曲求全地以取悦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欣赏,但结果必定会使他感到失望、沮丧和受挫。

2.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个环节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这也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方面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方面却可能不如别人。虽然他以前有过许多成功的境遇,但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成功。因此,若某人坚持这种信念,他就会为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而徒自伤悲。

3.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所以应该对他们作严厉的谴责和惩罚。世界上既然没有完人,也就没有绝对的区分对与错、好与坏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仅凭责备和惩罚则于事无补。人偶然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应因一时的错误就将他们视为“坏人”,以致对他们产生极端排斥和歧视。

4.不愉快的事总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因此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外在因素会对个人有一定的影响,但实际上并不是像自己想像的那样可怕和严重。如果能认识到情绪困扰之中包含了自己对外在事件的知觉、评价及内部言语的作用等因素,外在的力量便可能得以控制和改变。

从以上非理性观念中,可以归纳出相应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如:我喜欢如此=我应该如此;很难=没有办法;也许=一定;有时候=总是;某些=所有的;我表现不好=我不好;好像如此=确实如此;到目前为止如此=必然永远如此,等等。从中可以看出,许多不合理信念就是将“想要”、“希望”等变成“一定要”、“必须”或者“应该”的表现。一个情绪沮丧的人总是坚持他必须要有某事物,而不只是想要或喜欢它而已。因此他便会把这种过度极端化的需求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关于成就和获得别人的赞赏上,而当他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时,就容易产生焦虑、自卑、沮丧等情绪;如果他将这种需求应用到他人身上,要求别人应该或必须怎样做时,一旦别人不能符合其意,他就会对人产生敌意、愤怒等情绪。

埃利斯认为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自我关怀

2.自我指导

3.宽容

4.接受不确定性

5.变通性

6.参与

7.敢于尝试

8.自我接受

这几个方面的特点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合理情形疗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使求助者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的困扰和行为不适,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他们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简而言之,就是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帮助他拥有一个比较现实、理性、宽容的人生哲学。

结语:我们是情绪的主体,不是情绪的载体。所以,我们要学会去控制好情绪,不让情绪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出现,而让我们做出后悔的事情。学会控制好情绪,是一个成功的人必备的技能。让我们学会控制好情绪吧。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