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偏方大全

揭秘 古人是从哪方面进行养生保健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揭秘 古人是从哪方面进行养生保健

第二章:古人对心理与生理的认识

第三章:古人最钟情的两个食疗养生方

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根本无法与现在相比,但那时人们的健康却是现代人望尘莫及的,那他们都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养生、保健的呢?他们都有什么养生方法呢?

揭秘 古人是从哪方面进行养生保健

养生之道的目的是为了强健体质、预防疾病、防止早衰和延长寿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精神方面

古代医学家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中的作用,同时,古人在养生方面非常重视精神活动,教导人们要“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意思是思想上纯洁安定,情绪乐观愉怏,精神振奋饱满,就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不容易发生疾病。同时认为人们的精神活动应随着四季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调节,指出“春二月应使志生,夏三月应使志毋怒,秋三月应使志安宁,冬三月应使志若伏若匿”。也认为情绪的过度忧伤或喜乐都会削弱机体抵抗力,引起内脏病变或容易感受外界不良刺激而发生疾患。

因为任何心理变化都会传到有机体的最小一个细胞,影响着机体的健康。比如,轻松愉快的心情可以增强免疫能力,预防疾病传染,甚至还能延长癌症患者的寿命。相反,抑郁紧张的心情则会破坏机体的免疫能力,使人容易患病或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2.饮食方面

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但过饥过饱、过寒过热,以及膳饮无时皆会损伤脾胃,从而影响食物的受纳运化,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因此,食物的摄取是机体生长发育、维持和增进健康的源泉。

除保证每日营养,吃一些富有蛋白质的食物外,糖和高脂肪食物少吃为佳,多吃一些纤维素丰富的食物。纤维素多的食物能加速肠道蠕动,降低血脂和胆固醇,使某些致癌物无滋生之地。忌暴饮暴食,避免单纯性肥胖和加重对消化器官及肾脏的负担。此外,还应适当限制食盐、烟酒。膳食安排合理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延年益寿的物质基础。

古人曾再三教导人们饮食要有节制,勿暴饮暴食,指出以酒为浆和饮食无节是休弱多病和早衰的重要因素,古人亦很重视食物营养价值及烹调技术。《素问》中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此外,还阐述了饮食百味调和不当可产生各种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素问》中有“多食咸,则脉凝泣(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廿,则骨痛可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强调了饮食五味调和适宜,能使机体的骨骼、筋脉、气血、腠理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使人健康和长寿,即所消“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长素忌荤食,能延年益寿。

3.起居作息

古人非常珍视起居作息的规律性,并教导人们应很好地去适应四季时令的变化,很好地适应一昼夜内阴刚消长的规律,“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此外,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述说了起居无节、过度的劳累与安逸均足以危害健康。

古人对心理与生理的认识

医学心理是以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关系为基础。祖国医学的心理思想,对于人的神形关系、心理和生理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视的。

《黄帝内经》提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这两段话从两方面表明了心身关系:一方面,先有身形,后有心理,心理是生理活动的结局;另一方面,心理对生理活动亦有一定的影响,即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也就是说,《黄帝内经》的心理和生理中心思想为:形与神俱。这就是说,形与神俱,乃成为人;若形与神离,则形骸独居而终。

《黄帝内经》中从医学观点出发,对于形神两个方面和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作了更具体的分析。对于形,它着重地分析了五脏、人腑、奇恒之腑和五官九窍。五脏是心、肝、脾、肺、肾,还包括心包络、膻中与命门;六腑为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五官九窍为耳、目.口、鼻、舌、前阴与后阴。

关于神,它觉得包括神、魂、魄、意、志和思、虑、智等内容,而神的组成因素的各自含义为:“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若旧之魄,因此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闲思而远慕渭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依据《黄帝内经》的论述,形的某些组织与神的某些因素还具有一种相对应的特定关系。比如,五脏、五志、五精对五应:心一喜、神;肝一怒、魂;脾一思、意;肺一悲、魄;肾一恐、志。

然而,心理对生理也不是无所功效的。祖国医学中指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的主要因素。《黄帝内经》说:“怒则气上,意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等。这些说法明确地表明出了身心之间的辩征关系,而且已被后来大量的研究与临床实践证明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所有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可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人类的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月经不调,还有某些皮肤病、癌症等,它们的发病、病程与治疗都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古人最钟情的两个食疗养生方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下面为您介绍古人最钟情的两个食疗养生方。

唐代诗人王翰:最爱喝葡萄酒

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喜欢喝葡萄酒,有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为证。葡萄的营养价值很高,其果肉、根、叶均可做药用,用葡萄酿制的葡萄酒更是具有滋阴补脾、健胃强身、益气安神的作用,这对于长期驻守苦寒边塞的王翰来说,的确非常适用。

文坛领袖苏轼:喜食芡实粥

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同时又是美食家兼食疗专家,有《东坡养生集》传世。

苏轼最钟情芡实粥,每日一碗,将其作为自己的食疗佳品,他说“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神农本草经》说芡实有“补中,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的功效。

结语:很多有名的古人,他们面对生活中的挫折都是一笑而过,而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这种豁达的态度才使他们的性格更开朗、身体更健康,所以大家不妨学学他们的这种心境哦~(文章原载于《养生保健指南》,刊号:2012.02,作者:陈如明、郑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