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急救常识

家长容易犯的急救错误

来源:网络

1、 用过氧化氢清洗割破的伤口

过氧化氢会损伤皮肤,且对伤口愈合不利。正确的方法是用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将里面的脏东西 、碎片、细菌等排出;然后,涂上抗菌消炎油膏,最后用护创胶布包扎。注意不可浸泡伤口,搓洗伤口则更会破坏皮肤组织。

如果伤口是在脸上(很容易留下疤痕),或是非常深,大于1厘米;或是伤口豁开,边缘不整齐(有可能需要缝合),家长应立刻带孩子上医院。

2 、用冰块敷肿块

冰会冻伤皮肤。孩子的皮肤非常娇嫩,将冰块直接放在上面,很容易将皮肤冻伤。应用毛巾将冰块包好,然后放在肿块上每隔几个小时敷10到15分钟。在这段时间内,你会发现肿块看上去并没有好转,反而更加糟糕了,但不用惊慌。这是因为过了数小时后,增加的压力和膨胀作用使血管断裂并重新出血,导致肿块变得更大。由于头部有许多血管,在头皮和脸上的肿块会显得更为可怕。

以下几种情况是应该引起父母的重视并带孩子上医院检查的:

1)孩子在撞伤头部后,不断地呕吐,睡眠反常,或是发高烧(其中任何一种都有可能是头部严重受伤的信号);

2)孩子在头部受伤后失去了知觉;

3)你认为有些不对劲的时候。有时候要相信你自己的直觉,当你认为孩子和平时有些不一样的时候,应坚持带他去看医生。

3、 用冰来冷却烧伤、灼伤

在烧伤、灼伤处,内层皮肤被暴露在外。而冰只会加重对皮肤的损伤,使皮肤组织受到更深的伤害。从前有的方法是在烧伤处涂白脱油,但这会造成伤口感染。正确处理烧伤、灼伤的方法是:立刻用一块在冷水中浸泡过的干净纱布敷在伤处,然后用凉爽的流水冲洗至少一分钟。水可以使伤处降温,并防止余热继续灼伤内层皮肤组织。另外,应除去任何可能已沾有热水或热油的衣物,这同样是为了防止皮肤被继续烧伤。

降温冷却后,敷上合适的油膏如硫磺药膏(对烧伤愈合十分有效,但不可涂在脸上,因为会留下疤痕),最后用护创胶布包扎。如果烧伤处的皮肤有水泡产生,不要弄破它。水泡实际上是保护层,保护受伤皮肤不受外来物的感染,并且会自行消退。

然而以下几种情况应该引起父母的重视,并带孩子上医院检查:

1)烧伤面积或是起水泡的灼伤面积超过6.5平方厘米;

2)在手、脚、脸或是生殖器上的烧伤,不管面积有多小;

3)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生任何的烧伤。

4、 将碰落的牙齿存放在水中

碰落的牙齿被重新塞入牙槽越早,它就越有可能和牙床重新附着,并继续生长。如果牙齿30分钟内被放回牙槽,那么再次顺利生长的机率有70%。如时间延长至30到90分钟,机率则会下降到40%。当孩子撞掉了牙齿,在上医院之前,最重要的是保持牙齿的湿润,但是在就医途中不要将牙齿浸放在水中。水会将牙中的营养成分和钙质吸出,使得牙齿再植变得更加困难。如果有条件的话,在上医院看牙医之前最好将牙浸放在牛奶中,牛奶中的钙会保持牙齿的各种成分完整,不受到破坏。没有牛奶怎么办?就让孩子往杯子里吐唾液来保存牙齿。倘若是个大孩子,已经用不着担心他会把牙齿吞下肚,可以在看医生之前,让他将掉落的牙齿藏在下嘴唇和牙龈之间的凹处。

5、 喂食止泻药

孩子腹泻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好不要让他服用止泻药。因为如果腹泻是由细菌引起的,这是机体自身为排出细菌而采取的一种保护方式;服用了止泻药,细菌仍然留在身体内,会导致疾病。这时需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脱水,应该给他补充足够的水分。

6、 孩子噎塞时拍他的后背

孩子噎塞时拍后背实际上反而会迫使异物更深地进入喉咙,使情况变得更糟糕。只要孩子仍在咳嗽、讲话,就表示他仍能呼吸,这时最好让他自己吐出噎塞物,有力的咳嗽比任何外界帮助都有效。要避免盲目地从孩子的喉咙里取噎塞物,这很有可能会不小心把它推入更深处。应该先仔细观察,如果可以看到,再采取办法。

如果孩子不能呼吸,就应该用手推挤孩子的腹部,以此刺激孩子,使他能自己咳嗽吐出物体。对于1~8岁的孩子,可站在孩子的后面,手握成圆形的拳头,在胃的上部同时作向上和向内的快速推挤。如果是个1岁不到的婴儿,让孩子脸朝下俯卧在你的前臂上,使他的头部低于身体的其它部位,用你手掌的跟部在他的肩胛骨之间拍四下。然后,将孩子转过身来面对着你,把两根手指放在他的下胸骨上,对胸部作四次推挤,以促使异物出来。不过情况危急时还应及时上医院。

7、 中毒时喂催吐糖浆

孩子发生任何中毒时,如果想让他通过喝某种液体而吐出胃内的毒物,一定要谨慎,最好先咨询医生。某些酸性物质 (如酸、清洁剂、光亮剂)对人体十分有害,建议立刻带孩子上医院就诊。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