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急救常识

药物中毒的急救方法

来源:网络

需要清楚的药物中毒途径有哪些?

(1)药物中毒的途径

通常,有害药品经呼吸器官、消化器官或皮肤吸入体内,引起中毒。因此,我们切忌口尝、鼻嗅及用

手触摸药品。

①呼吸器官吸入

由呼吸器官吸入毒物是最主要的中毒途径,有的刺激腐蚀性药品,如氯气、臭氧、强酸气体及酸雾、氨气等直接损害呼吸器官,引起气管炎、肺炎;有的毒品由肺进入血液,循环全身,积聚于某一部器官中,引起中毒。

气体、液雾、粉尘都能由呼吸器官吸入。

某些低沸点液体,易升华固体,在常温常压下,蒸气浓度很大,必须在通风橱内操作。

水银在室温下蒸气浓度远远超过中毒浓度,而且溅出不易清理。据美国一病案记载:一个学生拿了十克水银回家玩,不小心弄到地下,成小球散开,吸尘机又将水银打细,结果全家中毒。治疗后,家中的水银清理不净,又再中毒。温度计厂工人,衣物沾有水银,带回家亦会发生全家中毒事故。

由于蒸发,或通入气体,当气体逸出时,带着液雾,弥漫空间,亦会被吸入而中毒。世界上多次发生烟雾事件,大批居民中毒,并有死亡记录。电镀铬时,气体带着铬酸液雾,威胁整个工作室的工作人员,易患鼻穿孔的职业病。

空气中散布的毒粉尘,应注意净化。石棉工人、磨玻璃粉工人,易得硅(硅)肺、纤维肺的职业病。尤其是石棉粉尘,接触者患肺癌的发病率是很高的。

②由皮肤渗入

有害药品与皮肤接触,经毛孔渗入体内。再由血液运输到各器官,引起中毒。这是高沸点化合物入侵的主要途径。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a)一些油溶性毒物,渗入后溶于皮下脂肪,更易深入体内。所以切勿用油溶性溶剂(如汽油、四氯乙烯、氯仿……等等)洗刷皮肤污染处。有人喜欢用酒精洗去污染处,如果污染处很小,可以用棉花酒精擦去;但是大片污染,使用酒精洗就会弄巧成拙。

(b)高温时,毛孔胀大,有利于毒物渗入体内。所以用热水洗污染皮肤是不明智的。

(c)皮肤上有伤口,接触药品就会直接进入体内,危险性很大。所以皮肤上有伤口时,绝不能操作剧毒药品。

(d)用酸碱洗皮肤能使皮肤破裂,加剧有毒药品的渗入。

③吞入

吞入药物引起中毒死亡,自杀或误食的记录很多。如果在实验室内吃东西或饮水,用污染药品的手拿取食物,就会污染食物,或者错拿盛药物的瓶子作饮用瓶子等,都能使有毒药品由消化器官入侵。

由嘴直接吸移液管,偶然不慎,就会吞入药物,而且会吸入气体。

用舌头鉴别药品的味道,是很危险的坏习惯。对有毒物质的使用应特别小心,如果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往往就铸成不可挽回的大错。因为严格区分有毒物质和完全无害的物质是很困难的。这是由于某些化合物(如氟化物),其小量为身体所必需,但量多则有害人体的健康;有许多毒物当其量极微时可刺激身体的活动性能并可用于医疗(如砷、番木鳖碱),但若过量就能引起致命的中毒,例如,服用0.1克二氧化砷即可引起死亡。另外,有许多被认为是无害的化合物,如果大量侵入体内就会成为毒物。如服用17克氯化铬即会死亡;服用2~3克氯化钡时亦将遭到同样的结果;服进1~2克硫酸铜可引起严重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中毒;深深吸入一次氨蒸气即可中毒死亡等等。这些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现场判断

1.症状:中毒者可出现发绀、呕吐、惊厥、呼吸困难和休克等症状。

2.毒物接触史:中毒者身边可能会有已拆封的药瓶、药袋或药盒。

救治机理

生活中,毒物主要经口、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毒物被人体吸收后经血液分布于全身,通过抑制酶活性、干扰细胞功能、竞争受体等方式引起人体组织损伤。在急救过程中,通过终止中毒者与毒物接触及催吐、导泻等手段,可减少中毒者对毒物的吸收,为人院抢救争取时间。

急救步骤

1.脱离毒物:让中毒者离开中毒现场,脱掉被污染的衣物、鞋、袜,用肥皂水(敌百虫中毒除外)或大量清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清除口中的异物和残留毒物。

2.拨打120急救电话。

3.辨认中毒物品:在病人尚有意识时,向其询问毒物的种类。如果病人意识丧失,或服毒者为自杀,不能或不愿配合救助,可在中毒现场寻找盛装毒物的容器,查看毒物种类。此外,还可以通过气味分辨毒物。有机磷中毒时,呼出的气体有蒜臭味;乙醇中毒时,有乙醇香味;含硫毒物中毒时,有臭鸡蛋味;醛类中毒时,有梨味;硝基苯中毒时,有鞋油味。

4保持呼吸道通畅:面对昏迷者,让其头部转向一侧,及时清除病人的呕吐物,以防引起窒息。

5催吐:用蛋清(可用牛奶、豆浆、米汤代替)、木炭粉(可将馒头烧成炭粉)混合后服用,并用手指刺激舌根部催吐。

6导泻:使用导泻药,加速毒物排出。常用的导泻药有硫酸镁、巴豆粉、果导片等,或者食用蓖麻油等。

预防防措

1.加强防毒宣传,对被毒死的老鼠、鸡、兔等应焚烧深埋,千万不能食用。

2.严格管理农药、药品等,并将其放置在小孩不能触及的地方。

3.服用药物时遵照医嘱,不要超剂量服用;不同的药物不要随意同时服用,以免造成药物中毒。

特别注意

1.救助者要懂得自我保护,防止被毒物污染引起继发中毒。

2.急救过程中不宜让病人进食,特别是油腻食物。

3.意识障碍者、抽搐等未得到控制的不合作者、服腐蚀性毒物或石油制品者、呕血者、孕妇及老年人,均禁止催吐及导泻。

2007年,家住浙江省湖州市的张女士一家在晚饭后陆续出现胸闷、呕吐等症状。张女士赶紧和家人一起到医院急诊。后经诊断,一家人均为有机磷农药中毒。而祸首正是张女士从小贩处买的青菜。

在生活中,类似的化学中毒事件屡屡发生。如果我们能掌握一些化学药物中毒的急救常识,往往能在紧急情况下挽回宝贵的生命。

急救口诀

远离毒物接触,辨清毒物所属。蛋清炭粉催吐,还需导泻相助。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