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健康常识

烈日当空 哪些人群最受中暑青睐

来源:网络

容易中暑的人群:

婴幼儿: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

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长期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老人:由于皮肤汗腺的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的衰退,导致体质较弱的老年人散热功能降低而易中暑。

心血管病患者: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容易中暑。

感染性疾病患者: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而作用于下丘脑产热中枢,使机体产热增强。还可使机体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类物质进入血液,导致血管痉挛收缩,影响散热,引发中暑。

营养不良者: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导致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中暑。

某些服药者: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在户外的炎炎烈日下或闷热、高温的环境里工作的人:主要有公交司机、交警、建筑工人、农民、野外勘探人员、在露天上体育课的学生等,或是炼钢厂的炉前工人、热轧钢厂的操作工人、纺织厂的纺纱工人、锅炉工等。

中暑症状:胸闷心悸四肢无力

中暑的程度可以分为3级:一是先兆中暑,会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体温不超过37.5℃;二是轻度中暑。具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同时体温在38.5℃以上,并伴有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等现象;或者皮肤湿冷、呕吐、血压下降、脉搏细而快的情况;三是重症中暑。除以上症状外,发生昏厥或痉挛;或不出汗,体温在40℃以上。

中暑预防:吃得越凉越易中暑

饮食方面,首先应注意补充水分。夏季人体水分挥发较多,不能等渴了再喝水,那时身体已是缺水状态。另外,应适当喝一些盐水,补充身体中随水分蒸发而被带走的微量元素。食物方面,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蛋、奶和豆类;多吃能预防中暑的新鲜蔬果,如西红柿、西瓜、苦瓜、黄瓜等。关于冷饮,其实吃得越凉越容易中暑。因为人体局部温度短期降低会影响人体消化系统,继而影响到各系统功能正常运行。

在外出时,要做好防晒工作。烈日炎炎下长时间骑车最好穿长袖衬衫,或使用披肩,戴遮阳帽。进行长时间户外运动时,要准备好防暑药品,如十滴水、人丹等。空调温度不要开得过低,室内外温差太大也会导致中暑。

中暑急救:补充水分周围通风

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停下正在做的事情,找阴凉处坐下休息;同时补充水分,小口慢饮,以防加重心脏负担。解开领口扣子、领带、皮带等,保持身体周围通风,并涂抹或服用解暑药物;在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若症状不减反增,应及时就医。一旦周围有人发生中暑症状,应当立即将病人移到阴凉处,并保持周围通风;解开衣扣,帮助身体散热;帮助服用解暑药物,并按压人中、虎口等穴位帮助恢复意识,若症状没减轻,应立即拨打救助电话。

应对暑热小贴士

1.喝水:喝的时候要慢慢喝,不要渴了就猛喝;要喝温开水,不要喝冰水;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要喝烧开过的水,不要喝生水;要喝新鲜温开水,不要喝“陈”水;还可以多喝加淡盐的温开水。

2.喝一些稀释的电解质饮料:要远离酒精、咖啡因和香烟。

3.慢慢地适应气温的转变:从事户外活动的时候要放慢速度,不要逞能。

4.及时散热:当过于炎热的时候应该用冷水冲淋头部及颈部,让水分蒸发帮助散热。

5.留意体重变化:中暑有可能导致身体在连续几天内逐渐虚脱,所以如果出现体重在数天内直线下降的情况,应加以留意。

6.外出戴帽子:夏天外出要戴帽子减缓头颈吸热的速度,特别是秃头或发量不多的人。

7.外出不要打赤膊:以免吸收更多的辐射热,通风的棉衫和赤膊相比更有消暑的作用。

8.穿浅色的衣服:棉花及聚酯合成的衣物最为透气。

9.多吃各种瓜类:冬瓜利尿消炎、清热解毒;丝瓜解暑祛风、化痰凉血;苦瓜祛暑清心;黄瓜中的纤维素可以排出肠道中腐败的食物,降低胆固醇;南瓜补中益气,消炎止痛。

10.多吃凉性蔬菜:像番茄、茄子、生菜、芦笋等等。

11.多吃苦味菜,有利于泄暑热和燥暑湿,苦瓜、苦菜、苦丁茶、苦笋都是夏季防暑的上乘食品。

12.多洗澡:帮汗水离开人体。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