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健康常识

生活保健走出来的健康身体

来源:网络

很多人担心长久没有运动的自己身体健康状态会越来越差,所以就尽力在生活中压挤出时间来进行健身锻炼,而饭后散步就是我们通常会采用的一种方法。大家都知道健步走对身体很有好处,但是不少人会把散步和健步走等同起来,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走”是最受中老年人欢迎的运动,也是最好、最简单的锻炼方式。我国早就有“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养生健身经验。人们常常将各种“走”统称为“散步”,因为各种走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可是由于在实践中走步锻炼的目标、性质、方式、方法不同,其效能也有一定差异,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提高步行锻炼的效果,笔者主张将各种“走”大体上划分为散步、健身走、竞走三类,我们就其之间的差异有所了解,对提高锻炼效果大有裨益。

一、散步——理想地放松镇静剂

当把“溜弯”、“漫步”、“闲走”这样字眼输入网络引擎中时,它们殊途同归地“拽”出这样词语:散步。散步是一种休闲运动。它以闲适的心情,去轻松地漫步。严格地说它是一种健心益智活动。它不要求运动强度和速度,它有较强的随意性。美国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同属亚健康的30位60岁老年人分成三组,一组服用镇静药,二组服用健脑营养品,第三组每天散步30分钟。结果证明:散步组在缓解疲劳、镇静安眠方面,效果最好。现代社会更流行“郊游散步”、“雨中散步”、“雪中散步”,这些更能增添悠闲自得的情趣。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将散步称之为“点燃智慧的火花”,他的作品大都是在散步中构思成的。大量实践证明,散步确有健心益智功能。散步越多,身体消除应激激素的能力越强,所以每运动一次,就如同为自己的身体搞一次大扫除。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散步能增加使人睡得香甜的镇静激素β内啡肽的数量,抵抗病毒感染和预防疾病产生。

散步要先用2—3分钟时间做深呼吸和慢速伸展运动,然后再开始散步,把注意力集中在消除心理紧张上,听一听轻松音乐;反复对自己说:“我愉快,我有力量,我一定成功”之类鼓舞自己的话。也可以同家人、朋友们一起谈笑风生地走。散步时头、肩、臀部、膝盖和脚成一条直线,应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保持这种被称为“脊柱不偏不倚”的姿势,并看前方10米处。散步要选择清静、清洁的地方进行。

二、健身走——最简单有效地有氧运动

尽管我们充分肯定散步的健心健身效能,但是散步不能代替健身走。散步≠健身走。健身走是一种有氧运动,它是心血管健康的保证,是在肌肉不存在氧债的情况下,进行的长时间身体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提高氧的利用率,降低安静心率,降低血压和改变血液成分,还可发展侧枝循环和增大冠状动脉面积,防止冠心病发生。但作为有氧运动的健身走,必须要有一定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速度。当前有众多的中老年人酷爱步行锻炼,有许多人天天走,但却在增进健康素质和发展体能方面效果不大,也就是说,虽然天天进行走的锻炼,但却没能有效地提高心血管机能。原因何在?

这就要从因人而异这个根本原理说起。有些老年人,虽然年迈,但身体状况尚好,并非体弱多病,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目标主要是保持、提高健康素质。健康素质是人的素质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的身体机能能力,它更能代表人的综合健康水平。它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以及柔韧性等。发展健康素质是青少年人锻炼目标,也是大部分中老年人锻炼目标(体弱多病和75岁以上老人除外)。然而有的人却自以为年老体衰,只做闲适的散步,不讲究运动量,一味地强调不搞激烈运动,实际上(健身走并非是激烈运动)这种想法和做法,是另一种因人而异原则的违背,并不可取。

早在19世纪末叶,生物学家就提出人体运动的三法则,即过量运动有害身体;运动量过小不起作用;适度运动有益健康。适宜运动负荷并非运动量越小越好,运动是对身体的一种能量消耗,只有消耗一定量的能量,才能恢复得更好,也才能逐步提高体能,增强心血管功能。这在体育原理上被称之谓“超量恢复原理”。这就好比服药,本应服用二片有效,你却就吃半片。隔着靴子搔痒痒,不起多大作用。所以,健身走,必须要渐进性增加运动负荷。为了达到有氧锻炼效果,健身走必须使心率达到一定锻炼水平,每次要大步流星地走,好似过马路一样急走,当然也并不是都要快步如飞。至少要走15-20分钟,每周至少锻炼3次;一般应使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5%~75%之间(最大心率是220减年龄数,每长一岁减1次)。为了确定锻炼者是否达到锻炼水平,应在健身走数分钟后测一下脉搏数,算出每分钟心跳次数,然后在健身走后立即测得心跳数,如果一位健康中老年人,锻炼后不超过90次,则说明未能达到锻炼水平,应适当增加运动量;

如果健身走后心跳数超过下列范围:

30~40岁:140次/每分钟;40~50岁:120~130次/每分钟;50~60岁:110~120次/每分钟;60~70岁:105~110次/每分钟。这就提醒锻炼者适当减少运动量。健身走的距离应是多少,需根据年龄和健康状况来定,但要缓慢增加,切不可急于求成。

三、因人而异是提高锻炼效果的关键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同样是走步锻炼,但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即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因人而异地选择散步或者健身走,既不能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又不能搞没有实际效益的花架子。据国外体育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当前,真正在锻炼中超过自己实际能力或者因过度运动造成伤害者是少数,只占1%~3%。笔者曾于东北师范大学家属楼作过调研,发现在315名50~80岁男女职工中,每周能进行3次以上锻炼者仅有86人,在86人中锻炼过度或因锻炼而伤病者仅有1人,而且并不典型。80%以上人都存在着运动量过小,锻炼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这是我们特别应提起注意的。美国着名生理学家史耐德博士,在进行了一辈子关于体育运动作用的研究后得出结论:“长期从事运动锻炼,是健康生存所必须的,这是一种不能因文明而减退的基本生理需要,由于肌肉活动过多受损伤的人数很少,但由于缺乏运动而影响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的人却较多。”他还认为“40岁以后停止或减少运动的警告是荒谬的”。

如果说过去运动锻炼的旗帜是“生命在于运动”,而今的锻炼口号应是“生命在于科学运动”。要科学就要因人而异,使我们的锻炼内容方法同我们自己的实际相适应。有的老人身体健壮,运动基础好,不但可以进行散步、健身走,而且可以进行竞走,它是竞技运动项目,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更有明确的规则要求。在国内外七十多岁老人进行马拉松锻炼或比赛者也大有人在。这说明老年人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散步都觉得困难,有的人却能轻松跑完马拉松。我们的锻炼切不可盲目模仿。要逐步建立有自己特点的锻炼模式,以期获得最大的锻炼效益。我们在中老年人群中提倡“轻运动”,但并不是否定激烈运动和竞技运动的健身作用。这其中关键问题是要因人而异。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