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健康常识

春节如何预防意外伤害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春节如何预防意外伤害

第二章:开心过年 预防4大“节日病”

第三章:为了健康 春节千万别犯这十忌

春节期间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伤害,如大吃大喝造成肠胃不适啦、放鞭炮让身体受伤啦,那么如何预防这些呢?开心过年要注意防范哪些节日病呢?

春节如何预防意外伤害

每逢节假日,都是各医院急诊科最忙的时候。为此,急诊科专家教大家几招管用的急救措施,以预防和正确应对意外伤害,过个平平安安的春节!

放鞭炮眼睛耳朵易受伤

每年,医院急诊科都会接诊不少因花炮致伤的患者,受伤的部位多是眼睛、手和耳朵,其中又以眼睛尤为脆弱,轻则角膜上皮烧伤、感染、溃疡,重者异物进入、烧伤严重。

眼炸伤,不能揉

眼睛被炸伤之后,不能用手揉,因为眼部伤口受压后可能会扩大。正确的方法是,先镇定情绪,试着目测一下视力,即使眼部不觉疼痛,最好也到医院眼科检查一下。如果感觉有灰进入眼睛时,可用常规的消炎或抗菌的眼药水冲洗。如果眼部有出血,要尽快用干净的纱布将受伤部位轻轻遮住后,紧急赶往医院。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副院长、眼科专家孙朝晖说,中国人自古就有辞旧迎新,过年放鞭炮的习俗。但是,每年春节期间都会有很多炮崩伤的患者就诊。这些患者病情轻重不一,如皮肤灼伤,角膜烧伤,多发异物,异物崩入眼球等。尤其是对于儿童,鞭炮更是危险物品,家长应加强重视。

预防措施: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鞭炮,质量有保证;燃放鞭炮时要注意鞭炮的干燥;对于儿童燃放炮竹,应该有家长在旁边看护。

儿童的眼球钝挫伤

过年对于孩子们来说,意味着压岁钱和礼物,小男孩都会买些小手枪之类的射击类玩具。如果在玩耍过程中射到别人或自己,会出现眼球挫伤、前房出血、视网膜水肿等。

预防措施:不要买射击力量太强的玩具;教育孩子玩玩具时注意安全;向孩子讲解玩具可能带来的危险。

老年人诱发青光眼

春节是团聚的日子,大家免不了吃吃喝喝,对于老年人来说,在外奔波一年的孩子们回到家里,更会准备丰盛的饭菜。这是青光眼的高发期,劳累、情绪激动都能诱发青光眼的急性发作,如果眼睛胀痛、视物模糊,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要贻误治疗时机。

防范措施:避免劳累,注意休息;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不要大喜大悲;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在饮食上更要注意,以免发生眼底出血或玻璃体出血甚至诱发青光眼。

视疲劳

春节7天假,大家经常会团聚、唱歌、打牌等进行一系列的娱乐活动,青年人更热衷于上网,这会造成眼部酸胀不适,头疼头晕,畏光流泪等不适症状。这正是视疲劳的表现。

防范措施:注意休息,避免熬夜;看电视或上网时间不要太长,每一小时让眼睛休息十分钟;适时做做眼保健操;保持适量的户外活动时间。

耳失聪,速就医

一般在爆震后,轻者仅有耳鸣,严重者会出现听力下降,甚至听力完全丧失。部分人合并鼓膜破裂、出血、穿孔、耳疼,强烈的爆震后会出现头疼、头晕、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等。

要预防爆震耳伤,放鞭炮时最好佩戴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爆炸瞬间应张嘴,同时双手捂住耳朵或双耳塞进棉球,以最大限度阻止噪声对耳膜的震动。一旦出现意外情况,要及时到医院专科诊室就诊。

专家指出,导致炸伤的原因大同小异,并且在下列四种情况下燃放爆竹最容易出危险:将鞭炮和烟花放在手里燃放,来不及扔掉就在手中爆炸;有的鞭炮和烟花的燃芯太短,点燃后来不及躲闪就已经爆炸;有的人喜欢选择特别的燃放方法,比如把鞭炮放在瓶子里燃放,炸飞玻璃伤人;还有一部分人看别人放鞭炮和烟花时,因离得太近受到伤害。

另外,由于家中亲朋好友欢坐一堂,高声谈笑,导致电视声音开得很大,需要当心为了看电视而离电视近的儿童的耳膜受到电视机高分贝声音的损害,因为儿童的耳部结构更加脆弱,也比大人更敏感,更易受到噪音的伤害。

喝多了防止呕吐物引发窒息

一般的醉酒,可在酒后多吃一些有醒酒作用的蔬果,如甘蔗、生白萝卜、橙子、梨等。

喝醉酒后身旁最好有人照顾,注意为其保暖,防止外伤,特别注意观察其反应、呼吸、面色,检查其脉搏是否太慢或太快(成人的正常脉搏应在60~100次/分),以及皮肤有无湿冷等可能病重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呼吸道是否通畅。如果醉酒者是入睡或昏迷状态平躺在床上,头应侧向一边,以免呕吐物进入其肺部而导致窒息死亡。呕吐时应将其身体侧向一边,轻拍背部并协助其口腔呕吐物的清理,若出现窒息情况时,应尝试迅速翻转其身体至俯卧头低位随后尽快拍击背部,这样有助于将堵塞气管的东西排出,拍击3~5次后迅速再翻转身体至仰卧侧头位,清理口腔异物,同时让他人拨打急救电话。

专家指出,不要用“抠喉咙”催吐解酒,“抠喉咙”催吐虽可起到一定的醒酒作用,但一定要在清醒时或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因为醉酒者意识不清,很容易吸入呕吐物引起窒息。用手指刺激咽喉“催吐”会导致腹内压增高,除易导致胃出血外,还会使十二指肠里的内容物逆流,引发急性胰腺炎等急症。

鱼刺卡症状持续速就医

吃饭时如果不注意细嚼慢咽,就容易把食物中的骨头、鱼刺等硬物卡在喉咙里。

这时,正确的做法应是在亮光处用汤匙柄压住舌头前半部向内观察,若能发现位置靠口腔的异物,可用镊子或筷子夹出。如上述方法不能奏效,或吞了流食后痛感加重、异物感更明显,应立即到医院看急诊。

咽喉或食管里卡了异物,有人用大口咽干饭团或馒头、韭菜等办法,想以此将异物推压下去,这样只会使刺扎入较深的部位,或卡在食道内,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大鱼大肉过度气血上涌导致流鼻血

喷鼻剂快速止鼻血。冰敷可促使血管收缩,减少流血;左(右)鼻孔流血,举起右(左)手臂,数分钟后即可止血。如果家里有治疗鼻炎用的含有羟甲唑啉的喷鼻剂,可以用其喷鼻腔,然后捏住鼻子10分钟,可阻止流鼻血。

开心过年 预防4大“节日病”

“节日病”不是某一疾病的名称,而是节日期间多发病的统称。春节长假期间,外出吃喝、大战麻将桌、上网游戏等,都成为常见的假日“生活”,这些都是容易诱发“节日病”的行为。因此,有关专家提醒,面对突发“节日病”,市民们应学会一些基本的应对知识。

预防之心脑血管

方案:年轻人作息时间保证,万不可通宵玩乐,及控制情绪过度兴奋。

诱因:脑血管意外发生的人常常有高血压,并且在节日期间生活没有规律,情绪有较大波动,特别是节日打牌输钱、通宵上网、唱K(过度劳累)都可能使血压突然升高,导致脑血管破裂,诱发脑出血。另外,饮食过饱,可直接加重脑血管的负担,使血压升高,从而发生急性脑血管意外。

症状:脑出血多发生在白天,发病前少数人有头晕、头痛、鼻出血和眼结膜出血等先兆症状,血压较高。病人突然昏倒后,立即出现昏迷、面色苍白、口眼歪斜等症状。有时可呕吐,严重的可伴有胃出血、呕吐物为咖啡色。

对策:发生中风时,家属切勿为了弄醒病人而大声叫喊或猛烈摇动昏迷者,这样只会使病情迅速恶化。病人必须静卧,松开领扣,头和身体向一侧,防止口腔分泌物流入气管,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急救人员到来。同时,要避免强行搬动病人,尤其要注意头部的稳定。

预防之酒精中毒

方案:喝酒要有节制,“让酒”不“劝酒”,应该把饮酒当成娱乐。

诱因:长假里,亲朋好友自然少不了推杯换盏。尤其年轻人不懂节制,导致乙醇(酒精的化学名)在消化道中被吸收入血,血中的乙醇由肝脏来解毒,最后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全过程约需2—4个小时。会饮酒与不会饮酒(即酒量大小)的人,中毒量相差十分悬殊,中毒程度、症状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一般而论,成人的乙醇中毒量为75—80毫升/次。

症状:眼睛发红(即结膜充血),脸色潮红或苍白,轻微眩晕,语言增多。昏睡期脸色苍白,皮肤湿冷,口唇微紫,心跳加快,呼吸缓慢而有鼾声,瞳孔散大。严重者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呼吸衰竭死亡。

对策:对轻度中毒者,可找些梨子、马蹄、西瓜之类的水果的鲜榨果汁或者蜂蜜水给他解酒。然后安排醉酒者卧床休息,一般来说,一觉醒来即可自行康复。如果卧床休息后,还有脉搏加快、呼吸减慢、皮肤湿冷、烦躁的现象,则应马上送医院救治。

预防之糖尿病

方案:按时服药,饮食有度。

诱因:一到过节,糖尿病患者就要面临很多诱惑,比如喝酒、甜品、油腻肥厚食物等。以及糖尿病患者在节日期间因打乱作息可能没有按时服药,加上节日吃的比较多,血糖就会升高。

症状:一次性的血糖飙升并不会对人有任何不适的影响,但是长期的血糖波动,却对全身的大小血管都有很大的威胁,血管坏在哪里,哪里就出问题,比如冠心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等。

对策:尽量减少外出进餐及不必要的应酬。即使过节,也要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每天应至少有早中午三餐,每餐应包括不少于三种食物:谷类、肉类、蔬果类,细嚼慢咽。不过饥过饱,避免(或少吃)油腻及高胆固醇食物如肥腻的骨头汤、肉汤、肥肉、腩肉、椰油、蛋黄、内脏及壳类海产品。糖尿病患者外出就餐,点菜时,菜式尽量选清蒸、白灼、焖等,还要避免酸甜汁、甜酱等,不应饮酒或汽水,以茶或白开水为饮料。避免吃餐后甜品,宜选用水果代替。

预防之急性肠胃炎

方案:注意休息,切忌暴饮暴食。

诱因:在节假日吃大餐的机会多。暴饮暴食、囫囵吞枣、空腹吃辣椒、喝咖啡浓茶,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变了味的食物不舍得倒掉,还往胃里塞,这些都是引起急性胃炎的凶手。在外吃饭,也要当心“病从口入”。食物不新鲜、干净,都可能患上“急性肠胃炎”。此外,节日里通宵达旦地玩电脑游戏会使眼睛红肿、神经衰弱和身体酸痛,顾不上吃饭,导致胃出血。

症状:急性肠胃炎主要有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通常起病急,腹部持续或阵发性疼痛,恶心、呕吐,肠子里叽叽咕咕响个不停,而且还会有腹泻,多为黄色稀便。腹泻严重时可伴有脱水症状,如口干、尿少、皮肤弹性差等。

对策:一般来说,得了急性肠胃炎需要卧床休息,停一两餐,或者吃一些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比如稀粥、汤面。如果有口干、脱水的问题,应该纠正脱水,并补充电解质(米汤加少量食盐制成口服补液),或到医院后医生会对症给予药物治疗。

为了健康 春节千万别犯这十忌

肝病患者忌“酒”

肝病患者饮酒,会直接伤害肝细胞,甚至会使肝细胞变性或坏死,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胆病患者忌“油”

节日期间食物油腻,胆病患者如果大量进食荤腻食品,会加重胆囊的负担,诱发急性胆囊炎。因此,有胆病的患者要忌食油腻食品。

感冒患者忌“聚”

春节期间天气寒冷,人们容易伤风感冒,如走亲访友聚在一起,极易造成疾病的交叉感染和流行。因此,感冒患者不宜外出,最好在家中调养,这样既有利于病情恢复,又能避免将病传染给他人。

胰腺病患者忌“饱”

节日期间,美味佳肴丰富,如过量进食会刺激胰腺大量分泌胰液,造成胰管压力增高,致使胰管破裂,诱发急性胰腺炎。

高血压患者忌“闹”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相聚,人多热闹,可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促使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而诱发心脑血管病发作。

冠心病患者忌“累”

节日期间操劳太多或玩乐无度,会使心跳加速、心脏负荷加重、血压升高,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或脑中风。

糖尿病患者忌“甜”

节日期间,糖尿病患者应忌“甜”食,否则会使人体内负担加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脉管炎患者忌“烟”

节日期间,常有亲朋好友来家“拜年”,脉管炎患者为了招待客人而陪着频频吸烟,这样会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加,并能抵制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使病症加剧。

消化性溃疡患者忌“熬”

我国民间有除夕“守岁”的习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如果也同家人一起熬夜,或通宵看电视,使身体过于疲劳或睡眠不足,极易引起疾病发作或病情加重。

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忌“凉”

春节期间,气温较低,因此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以防旧病复发。

结语:春节本是合家团圆的美满节日,不要因为自已一时的疏忽大意造成终生遗憾哦~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