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健康常识

怎样活过一百岁 培养幸福感让你长寿快乐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怎样活过一百岁

第二章:腹部衰老从肚脐开始

第三章:长寿的遗传不一定靠基因

第四章:幸福感或可助你长寿

第五章:多吃虾 也能成就不老神话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养生越来越注重。人们的寿命也越来越长了。但是长寿也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增添一些长寿因子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讲如何才能长寿。

怎样活过一百岁

英国科学家在海底发现了年龄高达405岁的蛤。因为它出生在中国的明朝,所以将其命名为“明”。它有幸成为地球目前已知的寿命最长的生物。想想自己只有几十年的生命,很多人不禁发问,人类的寿命是否能够更长些?

人类的长寿梦想几乎与人类的文明史同步。但不幸的是,千百年来探求长生秘诀的人士,不是误入歧途,害人害己,就是遭遇坑蒙拐骗,弄虚作假,或是陷入伪科学的陷阱,不能自拔。

如今,以生命科学的发展作支撑,医学界通过研究,将为人类实现长寿梦想提供可能的选项—

据专家推断,公元前275年时,人类的平均寿命为26岁;到了1900年,因为营养、卫生条件的改善及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人的平均寿命上升为49岁。近50年来物质文明的空前繁荣,使人类从饮食到健康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和高度,平均寿命又增长了近20岁。于是,有人断言,按此速度增长,150年后人类可以轻松活到120岁。

据统计,近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百岁寿星出现激增。以美国为例,60年前,美国百岁以上的人只有2300位,现在美国百岁以上的人已接近10万。世界卫生组织估计,50年后,全世界百岁以上的人口将从目前的30多万猛增至3200万。

决定长寿的因素

现实中,让不少人深感困扰的是,为什么有的人喝酒抽烟,一辈子不注重均衡饮食和养生保健,却仍然可以长寿;而有的人生活规律、无不良嗜好,做任何事都首先想到是否有利于健康,岂料刚拿到退休证便撒手人寰。每遇类似事例, “胡吃闷睡”者总会大发感慨,对讲究养生保健人士极尽讽刺和嘲笑。

那到底是什么在决定着我们的健康与长寿呢?是先天的基因,还是后天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答案很简单,二者缺一不可,我们的寿命就是被这内外两大因素牢牢控制着。美国着名的人口学家杰伊·奥利昂斯基和他的研究小组,用11年时间,对410名百岁老人进行寻访调查后发现,他们父母的平均寿命比当时一般人要高9~10岁。科学家得出结论,遗传基因对人类的健康长寿至关重要。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百岁老人的基因都是完美组合,除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功能的基因外,有害基因的数量相对较少,故而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罹患各种老年病的风险。

另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人群是在日本冲绳。这里是世界百岁老人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检测发现,90%以上冲绳人的基因良好,包括染色体端粒长度、DNA耐损伤度和甲基化等指标均排在已知人群的前列。从生活习惯看,冲绳人喜欢运动,70岁还坚持工作的人占该年龄段人口的84%。海产品、粗粮和水果是他们的主要食物,饱和脂肪酸的摄取量很少,而且绝不暴饮暴食。此外,冲绳乃至日本人健康长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以积极乐观、认真进取的心态憧憬生活。在健康学家看来,冲绳人长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正是完美基因和良好生活习惯兼具的代表。

不求年轻,只为健康

长寿前提是健康和高质量的生活,疾病缠身、举步维艰,或是浑身插满管子度日如年,都与长寿的内涵相去甚远。失去活力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你也许想象不到,绝大多数百岁老人的生活,是既有条理又讲究质量的,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高过小他们二三十岁的隔辈人,连生命体征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顽强与坚韧。

杰伊·奥利昂斯基早就发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他说,过去没有人会质疑,慢性病、行动不便、痴呆症的概率会随着时间的脚步无情地增长,但是,根据调查研究证明,与80岁的人相比,那些90岁以上的寿星们的身体更加健康,行动也更利索。

美国波士顿托马斯·贝勒斯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现象。临床发现,老年痴呆在85岁以上的老人中的发病率为40%,在90岁以上的老人中发病率是50%,但在百岁以上老人中的发病率却只有25%。

科学家对此的解释是,老年人活得岁数越大,对抵御老年病似乎越有准备,开始是心理的准备,逐渐反映到机体上。不是对老之将至的恐惧,而是从容积极的应对。从历史的角度看,那些活过90岁以上高龄的老者,一定是长期以来拥有健康体魄的人。这些具有强悍生命力的个体,具有延缓时间脚步的神力。他们不仅活得长久,也活得更加健康。即使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们也不会遭受疾病的困扰,而是清爽地享受“无疾而终”。

需要说明的是,抗衰老不等于变年轻。科学不可能,也不应该帮助老年人重新年轻起来。因为返老还童是错误而又不可能实现的想法。科学和科学家要做的是延长人类进入老年之后的寿命,并且要保证他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惟其如此,才能让他们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该知道的和能做到的

令人欣喜的是,最近20年,在日新月异的生命科学大背景下,抗衰老医学得到迅猛发展,在延缓老年病的出现和减轻老年病症状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在基因层面对长寿、抗衰老的研究同样获得了可喜的进展。过去虚无飘渺,渴望不可及的字眼,现在变得越发清晰明朗了。

根据美国医学会对全球1850位90岁以上老人的问卷调查,其中93%的人具备以下五个特征:血压低于120/80mmHg;血总胆固醇低于5.20mmol/L;没有糖尿病;不吸烟;没有心血管疾病或中风病史。

基因科学已经揭示了衰老的原因,其罪魁祸首就是自由基,它可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甚至会破坏酶和DNA,使细胞逐渐萎缩死亡。

既然基因是决定人类寿命的重要因素,研究自然就从基因开始。通过对人类基因图谱的反复观查比对,科学家发现人体的4号染色体上存在长寿基因,而载脂蛋白E2型也有延长寿命的作用。同时,科学家已经追踪到自由基的老巢——藏在血液中的(NADpH)氧化酶,假如能够抑制这种酶的表达,便可以阻止自由基的产生。小白鼠实验证明,上述两种方法双管齐下,可以使它们的寿命延长35%。

最前卫的当属细胞更新疗法,它的做法是为衰老的生命注入母体胚胎或成体细胞,以替换衰老的细胞,使生命重新焕发新的活力。动物实验已证明了它的有效性,但距离造福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节制饮食也非常重要,中国有句谚语叫: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现在不仅是病从口入,祸也是从口入的,原因是我们吃得太多了。

病理学研究表明:经常饮食过饱,不仅会使消化系统长期负荷过度,导致内脏器官过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而且过剩的热量还会引起体内脂肪沉积,引发一系列“富贵病”和“文明病”,全球泛滥的肥胖症便是典型代表。科学家发现,长期饱食会导致大脑早衰。因为饱食后,胃肠道循环血容量增加,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引起冠心病病人心绞痛发作,诱发胆石症、胆囊炎、糖尿病等。

这里说的少吃不是忍饥挨饿,只是避免吃得过饱,七分饱足矣。但要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取,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和粗纤维的摄入,必须保质保量。另外,要远离污染和有害物质。

可以负责任地讲,认真对照上述养生细节努力去做,延长10年寿命是不成问题的。几十年后,人们的预期寿命达到90岁是意料之中的,那样一来,活过百岁就不显得稀奇了。

腹部衰老从肚脐开始

日本京都市的Wacoal人类科学研究所,发布了一项关于腹部衰老变化法则的研究成果,表明腹部老化的顺序是“从肚脐周围——下腹部——胃部”。Wacoal研究所在从1964年以来的45年间,已经累计为4万多名女性进行了身体测量。这次的研究采用了其中大约1800名50后女性的计量数据。

根据调查,女性过了30岁,就开始慢慢地发福,腰腹部变化尤为明显。腹部的变化会经历“肚脐周围——下腹部——胃部附近”这三大阶段。但其中有的人即使到了50岁也没明显变化,而有的人才20来岁,胃部附近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研究者认为,要想在年轻时保持体型,就要“通过坚持日常运动,特别是步行,来收紧肌肉,减少脂肪”。另外,有大约100人的体型变化较小,她们大多比较注重日常的饮食、运动以及内衣的选择。

长寿的遗传不一定靠基因

长寿可以遗传,但与通常认为长寿遗传就是传下一些“长寿基因”不同,一项新研究显示,在基因不变的情况下,父辈生物还能借助外因把“长寿秘诀”传给后代。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登载的一份研究报告说,美国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用寿命只有两三个星期的线虫进行了实验。以前曾有研究发现,改变线虫的一些基因会延长其寿命。而本次研究显示,只需改变基因发挥作用的环境,即通过增加或减少某些与基因接触的物质,来“打开”或“关闭”相应基因的功能,就可使线虫的寿命增加30%。更重要的是这种长寿现象被线虫遗传给了下一代,从基因环境被改变的线虫算起,其随后的3代子孙都出现类似的长寿现象。

这是令人困惑的现象,因为如果基因本身发生有利于长寿的变化并将“长寿基因”传给下一代还容易理解,但这些线虫的基因并没有变,只是第一代线虫体内基因发挥作用的环境有所变化。研究人员说,父辈线虫如何“通知”下一代在体内形成这种有利于长寿的环境,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此次研究还显示,这种并非建立在基因上的遗传不能长久延续,第四代线虫就不再具有相应的长寿特征。这也印证了这种长寿遗传现象并非由基因引起。

据介绍,这种不由基因而由环境引起的遗传变化称作“表观遗传学”,以前曾发现某些花的颜色特征可以表观遗传,但具体机理不清楚。参加本次研究的安·布赖特说,这是首次发现长寿这种复杂现象也可以表观遗传。

研究人员接下来计划用老鼠和鱼等遗传特性与人接近的脊椎动物进行实验,以探索这种不靠基因也能遗传长寿的现象是否也会发生在其他动物身上,并为人类长寿研究积累科研资料。

幸福感或可助你长寿

幸福的人不仅是在享受生活,并且还可能活得更长久。一项研究发现,更好的心情可以让老人5年内的死亡率下降35%。

调查一个人幸福与否的传统方式是向他们提出这个问题。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英国伦敦大学的心理学家和流行病学家Andrew Steptoe表示,科学家已经意识到这些调查结果是靠不住的。他说,目前尚不清楚他们“是否对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了评估,或是否还记得这些感受”。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人们更容易着眼于自己感受到的幸福,并将他们的经历与其他人的生活进行比较。

而一项名为“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的计划试图作得更专业些。从2002年开始,该计划跟踪了超过11000位年纪超过50岁的受试者。2004年,大约其中的4700人在一天里被采集了4次唾液样本,与此同时,他们还被要求评估是否幸福、兴奋、满足、忧虑、焦急以及恐惧。这些唾液样本依然有待对应激激素进行分析,但是Steptoe和他在UCL的同事Jane Wardle在最新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报告了他们有关情绪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

在924位报告说最不幸福的受试者中,有7.3%,即67人在5年内死亡。而在那些最幸福的人当中,这一比例降低了一半,仅为3.6%,即在1399人中有50人死亡。当然这些很快死去的人可能是因为一些致死的疾病,或是因为其他一些因素而影响死亡率和情绪。研究人员对一些与年龄、性别或人口有关的因素进行了调整,例如财富和教育、情绪压抑的迹象、健康(包括是否被诊断为患有严重疾病),以及一些影响健康的行为,例如吸烟和身体锻炼。结果显示,即便进行了这些调整,那些最不幸福的人在未来5年内死亡的危险性依然比最幸福的人高35%。

Steptoe说,这项研究表明,好的情绪与长寿有关,但这并不能证明幸福感能够让人活得更长。此外,Steptoe表示,“如果你并不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人,显而易见,我们所做的就是不要让你感到内疚”。他说:“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人们的生活环境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Steptoe认为,这意味着确保老人具有充足的金钱,健康保险和社会支撑是至关重要的。

多吃虾 也能成就不老神话

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长生不老,但人们却仍然希望可以延缓衰老的速度,推迟皮肤的老化、皱纹。现实生活中,很多食物如天然的维生素E、葡萄籽、β - 胡萝卜素等,都是很好的抗氧化成分,每天足量摄取对延缓衰老有益。但在对抗衰老,对抗自由基的大战中,真正强效的要属虾青素。

虾青素抗氧化能力更强

虾青素是一种红色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是天然维生素E的1000倍,天然 β - 胡萝卜素的10倍,葡萄籽的17倍,黄体素的200倍。此外,虾青素还有以下保健作用:

增强免疫力:虾青素有很强的诱导细胞分裂的活性,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保护眼和中枢神经系统:虾青素很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和细胞膜,能有效地防止视网膜的氧化和感光细胞的损伤,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对大脑起到保护作用,尤其是针对老年性视网膜黄斑变性的效果要比叶黄素更加显着。

防紫外线辐射:紫外线辐射是导致表皮光老化和皮肤癌的重要原因,而虾青素的强抗氧化性可能使它成为潜在的光保护剂,有效清除引起皮肤老化的自由基,阻止皮肤光老化。

预防心血管疾病:虾青素在体内具有显着升高好胆固醇和降低坏胆固醇的功效,可用来预防动脉硬化、冠心病和缺血性脑损伤。

缓解运动疲劳:当机体运动时肌肉会释放自由基,这些自由基若不被抗氧化剂及时处理,就会产生氧化压力,致使肌肉酸痛或肌肉组织的损伤。而虾青素可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受力,迅速缓解运动疲劳,减轻剧烈运动后产生的迟发性肌肉疼痛。

抑制肿瘤:虾青素具有显着的抗癌特性。虾青素还能诱导肝脏中的转移酶,显着抑制膀胱癌、口腔癌和结肠癌、胃癌,其作用效果要比β-胡萝卜素更为明显。

天然虾青素效果更好

现在有很多虾青素制成的保健品,但其效果不如天然虾、三文鱼等食物中的虾青素。因为人工合成虾青素的稳定性和氧化活性要比天然虾青素低很多。除了适当多吃虾,还要多吃蔬菜水果,食物尽量多样化,也会摄取更多的抗氧化成分。

结语:想要长寿的话可不是吃点对身体有好处的东西就行了。从经验来讲每个长寿的老人都是心胸开阔的人,这就说明,想要长寿,还必须放宽你的心情。(文章原载于《益寿文摘》,刊号:2012.02,作者:苏光陆,黄堃,赵路,赵英敏,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