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健康常识

如何对心梗病人有效的施救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如何在“黄金1小时”内抢救心梗病人

第二章:哪些人接种乙肝疫苗无效

第三章:腰腿疼 别急着动刀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病中发病率较高,且发病比较迅猛的病情之一。倘若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间,心梗病人的预后就会特别的差。那么如何抢救心梗病人呢?

如何在“黄金1小时”内抢救心梗病人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调查中发现,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如果能在1个小时内得到有效的施救,那么在其康复以后,可完全恢复成正常人的几率为95%;但如果其在1个小时内未得到有效的救治,那么其梗死的心肌将会逐渐坏死,且耽误的时间越长,其心肌坏死的范围就越大,预后就越差。因此,研究人员将突发急性心梗后可进行抢救的一小时称为“黄金1小时”。然而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心肌梗死患者因为自身或家属的原因,错失了这急救效果最佳的“黄金1小时”。

在我国,每年都有很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抢救不及时而猝死。这是因为大多数患者忽视了身体所发出的预警信号。

事实上,绝大多数患者在心绞痛发作之前均会出现持续性的心前区疼痛。然而,很多人认为这是工作压力大或者是没睡好觉造成的,忍忍就过去了,甚至其家属也会让其早些上床休息,却没有想到这就是心梗发作的前兆。

特别是中老年人,或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一旦出现头晕、头痛、胸闷、心慌气短、胸背部不适、脖子有压迫性窒息感等症状时,或是心前区的压迫性绞痛持续3分钟以上,且痛感向左上肢放射时,必须在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尤其是在寒冷的冬春季节,上述人群更应警惕此类意外的发生。

因此,普及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当你的亲人或者你身边的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时候,你一定不要惊慌,而应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做,就可以充分利用这急救效果最佳的“黄金1小时”,挽救病人的生命。

一、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

尽快与医院、急救站取得联系,请医生速来抢救,待医生对患者采取急救措施后,再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

二、让患者尽量保持安静

患者在突发心肌梗死的4个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和猝死的危险性最大。因此,在医护人员赶到之前,应该让患者就地平卧,切忌移动或摇晃患者,也不要大声吵闹,因为任何的搬动和刺激都会增加患者心脏的负担,危及其生命。

三、镇痛

一般情况下,病人身上都会携带有硝酸甘油。此时应迅速找到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并让患者按要求服下。或取亚硝酸异戊酯1支,用手巾将其挤碎后轻轻地捂在患者的鼻部,让其吸入。若条件允许,可用硫酸吗啡2~5mg为其缓缓地静脉推注,每隔15分钟重复注射1次,或用杜冷丁50~100mg为其进行肌肉注射,直到患者疼痛缓解,或医护人员赶到为止。

四、进行人工呼吸

当患者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或已经休克时,应立即为其进行人工呼吸。进行人工呼吸的动作要领是:施救者用一只手托住患者的后脑部,使其仰头抬颏,另一只手捏闭患者的鼻孔,然后深吸一大口气,迅速用力向患者的口内吹气,之后放松其鼻孔,每隔1.5秒钟反复进行一次,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或专业抢救人员赶到为止。此外,若患者的口中有异物,应首先将患者的面部转向一侧(左右皆可),将异物取出后再进行人工呼吸。若患者口中的异物过多或无法清除干净,也可对其实施口对鼻的人工呼吸,即用口包住其鼻子进行人工呼吸。

五、进行心肺复苏

如果按照上述四点对患者实施急救后,其病情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则应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进行心肺复苏前应该让患者仰卧,同时注意保护患者的脊柱。如果患者处于侧卧的姿势,可先将患者的两腿按仰卧姿势放好,然后一手托住患者的颈部,另一只手缓慢翻动患者的躯干,直至让其呈仰卧的姿势为止。进行心肺复苏的动作要领是:①施救者跪在患者躯干的一侧,两腿稍微分开,重心前移,以左手的中指、食指准确找到患者的肋骨下缘,然后将右手掌掌跟放在其胸骨下1/3处,再将左手放于右手上,十指交错,握紧右手。②施救者的双肘关节应伸直,利用上身的重量让双手垂直下压,若患者是中等体重的成人,双手下压的深度应大于5厘米,下压完成后应迅速将掌根提起,解除压力,让患者的胸廓自行复位。③在对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施救者应注意双肘不可屈曲,按压时的力量应从双肩经手掌跟向患者的胸部传导,手指应抬离患者胸部。④按压的频率应每分钟不低于100次。在每进行30次心脏按压的同时,应交替进行2次人工呼吸,直到医护人员赶到为止。

哪些人接种乙肝疫苗无效

随着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推广,我国全民乙肝病毒携带率从9.75%下降到7.18%。但仍有约10%的人无法产生抗体,主要是:

已经感染乙肝病毒

有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接种无效者,已经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因此在接种疫苗前,都应检查乙肝两对半,在确定没有感染的情况下,再进行接种

正在发烧

疫苗接种后是否产生抗体,与接种者的免疫功能关系密切。体温超过37.5℃时接种疫苗,可能影响效果。

患某些疾病

患有急慢性严重疾病,如活动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或痊愈不足两周者;患有哮喘、血清病、过敏性荨麻疹、严重心脏病,或对青霉素、磺胺等药物过敏者也不适合。

吸烟、酗酒

国外研究发现,吸烟者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效果比不吸烟者低,对爱喝酒的人而言也是一样。

正在发烧、有炎症,或处于疾病发作期的人,建议推迟到体温正常后再接种。此外,多数成年人免疫机制较健全,只要生活习惯良好,感染乙肝的几率就较低,不用过分担心。

腰腿疼 别急着动刀

门诊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说自己得了“腰椎间盘突出”,是在某家医院拍CT诊断的,医生还说要做微创手术,但自己不放心,所以到你们大医院再看看。

我问他,你主要是哪里不舒服?病人说,最近两周坐久了或弯腰一会就觉得腰痛。一番仔细体格检查后,我并没有发现明显的阳性体征,再看片子,腰椎间盘也只是轻微的膨出。

于是嘱咐病人卧硬板床休息有三天,近期不要拿重东西,再口服几天止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病人腰痛就逐渐好转了。显然,这可能只是腰部的炎症所致。

还有的病人甚至无明显腰痛和腿痛,只是常规X线检查发现腰椎有退变,或有“骨刺”形成,一作CT发现有“腰椎间盘突出”,就问医生要不要手术。这种情况不能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当然也不具备手术指征。

◎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

前面提到的病人都没有弄清腰椎间盘突出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区别。

一般来说,腰椎间盘突出只是影像学概念,换言之,是指经腰椎CT或磁共振(MRI)检查发现椎间盘向后突出。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向后方椎管内,致使相邻组织遭受刺激压迫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显然两者最显着的区别是有无“临床症状“。

众所周知,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但引起腰腿痛的疾病繁多,常见的如腰椎结核、腰椎管内肿瘤、腰椎管狭窄症等。因此,切勿一提到腰痛和腿痛,再加上有影像学上的腰椎间盘突出改变,就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也要小心

病人如果只是腰椎间盘突出,只要没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则无须治疗,更不需要所谓的微创手术。

当然,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腰痛和/或腿痛),那时就可以确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了。

因此,早期发现腰椎间盘突出,就需要积极预防,主要包括卧硬板床,锻炼腰背肌,避免久坐、坐矮板凳、坐软沙发、弯腰搬重物等。同时要注意避免引起腹增高,比如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咳嗽等,因为腹压增高会导致椎间盘压力增高,加重椎间盘突出。

◎确认腰突症,要三方面依据

如果病人既有腰椎间盘突出,又有腰腿疼痛,怎样才知道是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呢?

一般来说,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必须有三方面的依据,缺一不可,即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检查。

临床症状主要是腰痛和/或腿痛,多数病人早期只有腰痛,后期才逐渐出现腿痛;典型的则称为“坐骨神经痛”,表现为自下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侧至小腿外侧(足部)的放射痛。

体征就是医生的物理检查结果,可分一般体征和特殊体征。一般体征主要包括跛行(臀部凸向一侧)、腰部僵直(弯不下腰)、脊柱侧弯、下腰部棘突旁深压痛、小腿外侧痛觉不敏感、小腿肌肉萎缩(与另外一侧相比)、拇指趾屈/伸肌力减弱。特殊体征是对疾病诊断意义较大的体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言,主要是直腿抬高试验,方法是“病人仰卧,使患膝在伸直状态下逐步向上抬举,直到测量被动抬高的角度并与健侧对比,一般以60度为正常和异常的分界线。

影像学检查主要有腰椎X线、MRI或CT。X线可以看到一些间接征象,如椎间隙狭窄、椎间隙前后等宽或前窄后宽、腰椎侧弯等,同时也可以排除一些疾病。重要的影像检查是MRI或CT,尤其是MRI,不仅可以确定突出的部位、程度、还可以排除椎管内肿瘤等疾病,是腰椎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因此,在确诊之前,病人不要急着手术,白挨一刀,那很没必要。

结语:对于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如果经常出现头晕,气短,心绞痛等症状的话就一定要小心,这类人群是最容易发生心梗的。(文章原载于《大家健康》,刊期:2012年第4期,作者:卢先,毛振,小严,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