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健康常识

“慢生活” 我们可以活得更自在

来源:网络

你还记得自己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看过一本书了吗?是不是每天都在拼命的赶时间。不要再让你的生活在快进了。你也是需要休息的。

“慢生活” 我们可以活得更自在

距离你上次和家人一起去郊游是多长时间,一天、一周、一个月还是一年。是不是为了节省时间,每天吃着不合胃口的“早餐”;是不是晚上一回家就打开电视,来缓解一天的疲劳;是不是拿起一本书匆匆地翻一下目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粗略地读了两句便算是看完了;是不是觉得自己每天像是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从早到晚没有一分钟停下来,可忙碌了一天的你却始终回忆不起来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我们是怎么了,我们不是永动机,我们需要休息,让我们把脚步慢下来。

自从标准化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家庭式手工作坊后,这种“工业文明”就从生产方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里了。人类也被“标准化生产”,每天八小时每周五天工作日,大家都在做着流水线的工作。这种循环的工作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提高了生产效率。现代社会的评价标准似乎也发生了扭曲,高效率成为成功的代名词。不久前,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先生用极端的措辞清楚地指出:“我们正从一个大鱼吃小鱼的世界步入一个快鱼吃慢鱼的世界。”

为了做饭方便,微波炉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追求的不再是美味而是快捷。以肯德基、麦当劳为首的fastfood也充斥在我们的视野里,一边吃饭一边工作似乎成了一种劳逸结合。电子邮件代替了书信,再也不用为斟词酌句而大伤脑筋,网上有大量的模板供你参考;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字不够整洁,用办公室软件一调整,隶书、宋体任你选择,然后轻轻一点击认识的不认识的、熟悉的不熟悉的都没落下。为了节省花在路上的时间,交通工具也越来越便捷,飞机似乎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了,高铁、动车都登上了“快速”的舞台,车速快得让我们已无法看看窗外的美景了,似乎我们也无心去观察道边的田野换上了怎样的颜色。

如果说上面的发明尚可以理解成是人类进步的一种标志,但是“英语十五天速成班”、“十五天保证你写得一手好字”、“速读”、“速记”、“天才儿童速成法”等奇怪、可笑的字眼闯进我们的生活里时,我们不该去反思一下吗?这些原本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短时间内被完成后它的效果会怎样。我们活得很匆忙,而这种匆忙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会变得肤浅,而且让我们变得缺乏耐心。

当我们匆匆忙忙的时候,就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只对那些徒有外表的东西而感兴趣。英国心理学家盖伊·克莱斯通认为,“我们已经逐渐形成了迅速、省时及效率最大化的内在心理状态,而且这种心理与时俱增。”

工作中为了保证高效率所以我们长时间处于一种精神高度紧张,匆忙的状态。这样会使人们效率低下,工作中易出差错,心情不悦,身体不佳。医院诊所人满为患,人们患有因压力所致的各种疾病,如失眠、偏头痛、高血压、哮喘、肠胃病等。日语中有一个词是“过劳死”,意思是因工作劳累过度致死。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感叹我怎么如此悲惨,每天辛苦地工作,可是最终却丢失了自己还赔上了健康。其实早在19世纪就有人以我们所熟悉的方式抵制加速的压力。都市一族到乡村寻求避难和恢复,画家诗人及作家寻找保存在机器时代的缓慢的美学。现在也有很多人在倡导“慢速运动”,所谓的“慢速运动”并没有很深奥很复杂,我们也可以参与进来。

下班后不要顺手打开电视、电脑,让我们翻开那些躺在书架上已经有了年头的书籍,抵制现代人读书从头至尾快速翻阅的冲动,细细品味书中的幽默和即兴发挥的描写,然后花同样长的时间将读后感写入日记,这样你才算是真正读完一本书。波兰裔美国作家塞西莉亚·霍华德把阅读和锻炼画等号,她说道:“我的座右铭是,任何真正值得阅读的作品都值得细细品味。把它想象为超慢练习的精神等价物,如果你真的想拥有强健的肌肉,就要把运动节奏放得尽可能的缓慢;如果你想奋力锻炼,就要慢一点,几乎要停下来一样。”

除了阅读之外园艺也是个放慢生活脚步的不错的选择。每当除草或修剪的时候,人的头脑反应会变得敏捷,有创意的想法也会随之产生,之后做事会感觉到更心平气和、精力集中。现在的我们每天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及高强度的工作任务,所以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像阅读和园艺这样节奏缓慢的消遣。

我们甚至可以从更小的事开始做起,拒绝超市冰柜里的速冻食品,回家后拿起食谱开发一道新菜与家人一起分享。饭后放些舒缓的音乐关掉卧室的主灯,静静地望着窗外闪烁的霓虹灯。冲一壶热茶同家人聊聊天,或是一起翻翻旧照片。

其实生活的一切你都可以掌握,正如慢餐运动的创始者卡罗·贝特里尼说道:“如果你总是慢,你就很傻——那根本不是我们的宗旨所在。放缓节奏意味着控制着自己的生活,你决定自己在任何情形下的节奏。如果今天我想快,就快;如果明天想慢,就慢。我们力争的是决定自己工作生活节奏的权力。”让我们一起放慢生活的脚步去享受美好的人生吧!

有意义的生命更快乐

生命的意义

从终极意义上来讲,人生本无意义,但要想使人生活得快乐、幸福、成功,还必须给生命赋予意义。故刘墉说:“生命本无意义,全在自己赋予。”事实证明,那些活得平庸的人,那些活得无聊的人,那些悲观厌世的人等,就是失去了生命意义,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找到生命意义的人。

没有生命意义的人,不但无聊、无奈、无趣、无志、而且会经常生病。因为一个人越是空虚、寂寞、闲散时,就越容易忧虑、焦虑、悔恨、嫉妒……

换言之,生命的意义就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寄托,就是人生的一种目标使命。犹如螺旋桨若不高速旋转,目标就不会始终如一,甚至还可能离开航线而坠毁!

换言之,当你找到生命意义的时候,你的人生就会充实、快乐、幸福,并能尽快成功。弗南克指出,快乐并不像你可获得一份工作或一个妻子一样可以直接得到,反而它是一种副产品,是源自于你对目标(这些目标能赋予你的生命有终极意义、目的与方向)成功的奋斗而产生的。

生命意义与人生使命

生命意义的探寻,犹如车、船、飞机找到了目标或航线,否则就无法抵达其目的地,或者永远也无法靠岸,而中途颠覆或坠毁。

当你找到生命的意义时,你就会产生崇高的使命感;你就会负起人生的责任,并矢志不渝地去完成它。战场上的英雄之所以身受多处重伤仍能一往无前地冲锋陷阵,就是他们心中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激励他们,使其迸发出生命的无限潜能!

很多党的好干部(如焦裕禄等),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身患重病而继续坚持工作。大家一定记得敬爱的周总理在文革期间的杰出奉献精神,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超负荷地带着癌痛工作,如果没有强烈的人生使命和对国家、对党的赤胆忠心,能够承受得住吗?由此不难看出,任何顽疾重病,都害怕崇高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以及不屈不挠的人生信仰……

不是因为事情难而你不去做,而是因为不做事情才难。换言之,不是因为病重使人早亡,而是因为你的恐惧焦虑才使病情加重,乃至早亡!不论你现在是否有病,“生命意义疗法”都是你健康、快乐、成功的有力“支点”!

“意义治疗学”的创立

创造“意义治疗学”的维也纳心理学家弗南克,用其经历或感悟向世人披露并倡导人们对人生生命意义的追寻,他的畅销书《活出意义来》对世界影响很大、很远。

弗南克生于1905年,受教育于维也纳大学,他同时获得哲学博士及医学学士的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他是一位精神治疗医师并执教于维也纳大学的医学院。当希特勒的军队入侵奥地利后,弗南克知道自己身为一名犹太人的危险处境,他为自己及新婚不到1年的妻子取得了前往美国的护照,但他却无法为年老的双亲及弟妹们申请到签证,为了这个原因他决定让自己也留在维也纳。

不久,他和家人都被关进了集中营,并且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不允许呆在同一营中。一直到大战结束之前,他始终都无法知道父母、妻子及弟妹们的生死下落。待他知道时,他们已经都死了!

弗南克再度回到维也纳大学任教后,他开始将“意义治疗学”付诸于系统化的程序,虽然这些概念早在大战前就已在他心头萌芽,但若非他在集中营那3年九死一生的非人生活体验,是很难臻于成熟的。集中营的生活使他体验到,一个人若在最艰苦、难熬的生活环境中活下来,他必须怀抱着一份站立不倒的信念——生命始终存有一份意义与一个目的,每个人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都有一份工作(生命的课业)要去从事。

弗南克就是凭着强烈的“生命意义”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要找到生存的理由,为自己的生命寻找到一个“为什么”,一个值得为之生存的理由……

近年来,倡导“生命意义疗法”的郑玉琰先生,1994年到日本讲学时,森田医院对待癌症患者的特殊疗法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日本这家医院在注重其他疗法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将患者错位的注意力转移到正常轨道上来。他们让患者领略美妙的音乐,欣赏美好的自然风光;探索生命的意义;建立人生的寄托……使他们从恐惧、忧虑、悲观、乃至绝望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向你倾诉他们内心的隐秘、家庭、事业等等。医院的一位负责人带领他们攀登阿尔卑斯山。他们历经艰辛,终到顶峰,眺望远山,仰视苍鹰,都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这些人后来都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顽强地活下来了。

这种“生命意义疗法”,让患者脱离了病床,远离了化疗、放疗等其他药物疗法,却调动了患者的强烈的生存意识和积极的意义渴求,从而使“脑内吗啡”增加,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进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从依赖中解脱

要想认识和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我们都需要极大的热情及毅力,不只是身体或智识的能量,而是一种不依赖任何动机,心理的刺激或药物的能量。如果我们依赖任何刺激品,心智都会因而麻木和钝化。也许有些迷幻药能帮助我们暂时看清楚一些事情,但是很快的我们就会回到原状,于是就更加依赖药物而不可自拔。因此,任何外在的刺激不论是来自教会,酒精,迷幻药或是书籍言论,都能使人产生依赖心,阻碍我们亲自看清真相,也剥夺了我们的生命力。

不幸的是,我们在心理上多多少少都有所依赖。我们为什么会依赖?我们为什么想要依赖外物?我们既然共同踏上了这个心灵之旅,就不要寄望我来告诉你依赖的原因。如我我们能共同探索,我们双方都能认清楚真相,那成果就是你自己的,正因为它是你的,所以必然带给你无限的活力。

我发觉我自己正在依赖某些东西,譬如说,听众,是他们鼓励了我。我常由听众或一大群人身上获得能量,因此我变得依赖那群听众,不论他们赞同或反对我的意见。他们越反对就越给我生命力,如果他们一味附合反而空虚肤浅。于是我发现我需要听众,公开演说是非常刺激的事。那么,回到老问题上,为什么我会依赖?只因为我内在肤浅而空虚,我还没有在内心里找到那圆满,丰富,变化无穷而又活生生的源头,因此我向外寻求,形成依赖,这是我为自己找出的原因。

原因找到以后,就能使我从依赖中解脱吗?找到原因只是知性上的了解,显然它无法使我解脱。知性所接受的某种观念,或情绪上所默认的某种意识形态,是无法使我们从那富于刺激力的东西中挣脱出来的,只有识破刺激与依赖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真实体验到这种依赖只会使心智变的愚蠢而迟钝,心智才可能由依赖中解脱。也只有看到整个真相,才有自由可言。

因此我必需探究到整个真相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从某一种观念,或某种使我念念不忘的经验,或是某种我所累积的知识,也就是我的背景,所谓的“我”这些角度来看生命时,我是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的。纵使我已经从智性,言语和分析中发觉了依赖的原因,思想所调查出来的结果仍然是局部性的破碎资料而已,因此,只有当思想不扠手干预时,我才可能看到它的全貌。

于是我终于看见了我依赖的真相,我不加好恶的正视它,既不想去除它,也无意从中解脱,只是观察而已。唯有这种观察才能看到真相,当心智看到全貌时,自由就来到了。我同时也发现,这种支离破碎的思想过程,大量耗费了我的生命力。我已经找到这种消耗的来源。

克里希那穆提《从已知中解脱》

结语:选择一个时间不用手机,不用电脑,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想一想,给自己一个休息的机会。(文章原载于《自助养生》,刊期:2012.06,作者:贾文博,李增黉,克里希那穆提,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