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健康常识

秋燥伤肺伤脾 秋季养生当润养制之

来源:网络

我们常常会出现口燥舌干、咽喉不适、烦闷的症状,这些都是秋燥引起的。我们如何赶走秋燥呢?今天,小编教你如何养好心肺,秋季养生赶走秋燥。

一交秋分,燥金司令,所起之风,全是一团燥烈之气,干而不润。是以无草不黄,无木不凋,人身应之,燥病生焉。凡有身热咳嗽、内烦口干一切百病,无不起于干燥。——《医学传灯.卷上》

所谓“一夏无病三分虚”,夏日暑气伤精耗气,秋日里当然得好好调养一番。在四季气候中,中医将“燥”列为秋季主气,自古就有“燥主秋令”的说法,而秋燥就是指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

随着季节向秋迈进,气候也越来越干燥,随之而来的是人体津液的损耗,秋燥所带来的不适感也会越来越明显,出现口鼻干燥,或咽干口渴、干咳少痰,甚至鼻内经常容易出血,或咽痛干燥,似有物梗阻,皮肤也变得干涩皲裂,以及大便秘结难出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热,一偏于寒,临床上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类型。在久晴无雨,秋阳当道时,感之者多病温燥;若是秋深初凉,西风肃杀之时,感之者多病风燥,即凉燥。

温燥: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气而发病,是秋燥之偏于热者。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

凉燥: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临床表现为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就具体疾病偏爱的人群而言,儿童因脏器娇弱,气管黏膜、鼻黏膜和皮肤都非常纤薄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干燥环境的刺激,引发过敏和气管炎等疾病;老年人因脏器机能下降,对外界的气温变化反应缓慢,容易诱发支气管疾病和其他疾病;女性因为生理以及孕期等原因,易使体内津液不足,皮肤干燥,阴阳失调。因此,防秋燥的主要方向就是滋阴养颜、润肺养气。

这个秋天,让我们一起来清清肺,养养胃,润润肤!

心肺润燥篇

推拿,一味润肺良药

“秋气通于肺”,肺与秋天在五行中同属于金,且也喜润恶燥,若调理不当,各种呼吸系统的麻烦自然纷至沓来。这时候,除了多食用百合、枇杷、蜂蜜等具有滋阴润肺功效的食物来调理外,中医推拿按摩背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背部是人体的督脉所在,与人体五脏六腑生理、病理反应有密切关系的背俞穴也位于此,它们都是脏腑经气输注的地方,即:心俞、心包俞、肺俞、肝俞、脾俞、肾俞、胆俞、胃俞、膀胱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而芳香堂健康养生馆就是通过采用玉石刮痧、火罐、中草药泥灸法,对这些位于背部脊柱两侧体表的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舒肝理气润肺的功效,轻松解决“秋燥之气”。

背部润肺调理法

1、玉石刮痧

首先,手持玉石在颈椎向下至肩胛处刮50~100下;或刮胳膊上的肺经,从肘内关节的外侧一直到大鱼际处,两边各刮50~100下。可达到和肺气、通利呼吸之功效。

2、火罐疗法

接下来是拔罐,拔罐具有行气止痛、祛风散寒、祛除肺热、活血化淤的作用,能帮助人体排出湿气、调理脏腑虚实。通过火罐刺激背部上焦区及肺俞穴。达到排出寒湿和润肺的目的。

3、中草药泥灸

最后,将芳香堂健康养生馆特制的中草药泥灸涂于背部,并配以相应按摩手法,借助热力温壮阳气、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将致病物排出体外,达到舒经活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理气润肺的功效。

三大去火穴位实战版

人体自带三大去火穴位,每天经常按摩,可起到去火除秋燥的作用,正被秋燥困扰的朋友不妨一试。

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穴可以说是热症、上火的克星。如果有口臭、便秘、咽喉肿痛、牙痛、腹胀、吐酸水等不适时,可以多按内庭穴。

按摩手法:内庭穴是在第二足趾和第三足趾之间的缝隙交叉处,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100次即可。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大足趾和第二个足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由于它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按摩此穴对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手放在太冲穴上,稍用力就会感觉非常痛,说明肝火比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这个穴位。

按摩手法:在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即可。

总结:秋季养生想要去火,就赶紧按摩穴位进行实战吧。秋燥的烦恼就可以解决了。(文章原载于《养生杂志》刊期:2012年第9期,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