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健康常识

猝死 离你还有几步

来源:网络

猝死,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你觉得你能逃得了猝死魔掌吗?猝死前兆有哪些?

内容简介:

你有无猝死的“潜质”?

警惕!猝死就在身边

如何预防猝死?

如何抢救猝死?

基因检测不治已病治未病

基因检测不治已病治未病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近55万,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因为各种原因猝死。

8月27日,央视着名足球评论员陶伟在济南一家酒店意外死亡,事后警方判定陶伟系猝死。近几年来,多位明星以及体育运动员发生猝死事件,一时间,猝死这个话题,再度引发人们的热议。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55万人猝死,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死于猝死的人数在1000人以上,而在这其中,中青年猝死比例不断攀升。猝死,一个听起来颇具恐惧的词,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多少青壮年正值风华正茂,突然生命终止。猝死难道真的是“猝不及防”吗?一旦发生猝死事件,如何在第一时间展开自救?

—你有无猝死的“潜质”?—

1小时之内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称为“猝死”。医学上,猝死被称为“青壮年急死综合征”;临床上,猝死主要是心脏骤停和呼吸停止,一般患者会出现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意识丧失、伴有抽搐,最后会出现昏迷和瞳孔放大等体征。特点是死亡急骤,出人意料,继而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死得不明不白。

猝死的“潜质”

具有以下两项或以下者,为“黄灯”警告期,目前尚不必担心;具有以下3-5项者,为一次“红灯”预报期,说明已经具备“过劳死”的征兆;6项以上者,为二次“红灯”危险期,可定为“疲劳综合征”——已进入“过劳死”的预备军。

1、“将军肚”早现。30-50岁的人,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标志,也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的伴侣。

2、脱发、斑秃、早秃。

3、频频去洗手间。

4、性能力下降。

5、记忆力减退。

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8、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解乏。

10、经常头疼、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

猝死!让人措手不及的痛

陶伟走了,毫无征兆地走了。

上世纪80年代,陶伟效力于北京足球队,并曾入选国家青年队,后赴塔希提岛踢球。1994年职业联赛开始后,他正式转会四川全兴,出场机会不多,后于1996年在全兴退役。1999-2001年,陶伟与女演员吕丽萍有过一段短暂婚姻,两人还共同创办了北京汇佳猎豹足球俱乐部。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陶伟开始在央视担任德甲联赛解说顾问。2011年陶伟再婚,2012年儿子出生。

他从来不是一流球员,他的职业生涯短暂且平凡,入选国青已是最高点。然而,陶伟却用了近10年时间,完成了从退役球员到一流足球解说员的华丽转身,他专业却不浮夸的风格影响了许多人,特别是德甲球迷。从此,我们再也听不见那个陶指导,在周末的深夜评论他最爱的德国足球。

2012年8月27日,他在济南倪氏海泰大酒店1307房,永远陷入沉睡。而夺取他性命的元凶就是猝死。

数字!触目惊心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近55万,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因为各种原因猝死。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特点是死亡急骤。在心源性猝死里,80%左右由冠心病引发。约1/5的人多少存在“慢性疲劳”。其中,媒体从业者、销售、医生、IT人员是主要发病群体。职场人平均日工作时间为8.66小时,每天睡眠7.33小时。

据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罗怡统计的数据:1998年120转运救治的猝死者中5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所占比例不到11%;2011年猝死者中50岁以下中青年人的比例达到12.65%,增加了1.7个百分点。2011年120接诊的院前猝死患者达到2181例,算下来平均每天转运院前猝死者近6例;而在1998年,北京急救中心转运救治的院前猝死者只有767例。

2012年4月21日,深圳市急救中心宣称,从4月10日到4月20日,“11天内16人猝死”,“几乎平均一天有1.5个猝死案例”。据相关报道,其中一名39岁白领去世前一直忙于加班。

悲痛!他们离我们而去

2012年1月,中国国家男子举重队教练、湖南省举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梁小冬,在国家队备战伦敦奥运会时因劳累过度引发心源性猝死,因公牺牲,享年52岁。

挪威泳联确认挪威游泳名将亚历山大·达尔·奥恩4月30日在美国奥运会集训的训练营中猝死,终年26岁。

淘宝店主艾珺因忙于进货上架,连续通宵熬夜,2012年7月18日在睡梦中去世。连日通宵熬夜使艾珺猝死家中,年仅24岁,而她原本计划2012年10月与男友完婚。

2012年8月1日凌晨,25岁电台女主播郭梦秋猝死,引来听众与网友的惋惜连连。又一个生命在绽放中凋零。

—警惕!猝死就在身边—

1、过度劳累

熬夜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功能失调的状态;吃饭、作息不规律会引起低糖低钾,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不齐,这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慢性疲劳、积劳成疾也是不可小觑的因素,累积疲劳达到严重程度时,就会步入病态疲劳。现代生活中的艰辛磨难,人情世故的烦扰,长期超负荷工作,往往积淀成一层又一层的潜在致病因素,致使许多人劳累而疾病缠身。有调查结果表明,慢性疲劳综合症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至20%,在某些行业中更高达50%,如科技、新闻、广告等业的从业人员、公务员、演艺人员、出租车的司机等,而这些都是“过劳死”的潜在人群。

2、抽烟喝酒

抽烟喝酒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酒精能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是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长期饮酒还可导致心脏衰竭等疾病。

3、压力大

焦虑、高压、惊恐、抑郁等情绪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还会增加心律失常、血管痉挛的风险,甚至诱发猝死。过重的生理压力、工作压力也是猝死的凶手之一。处于长期精神压力下,患各种疾病的几率会增加3-5倍。而免疫力一低,等于身体内部的防卫军力量不足,小至感冒,大至癌症,都有可能发生。

4、肥胖

心血管病最爱胖子。肥胖人群几乎把所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都占全了,而且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时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5、三高

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都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液变稠,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一旦破裂,就会形成血栓碎块堵塞血管,引发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就高血压而言,有些人对自己的高血压已经适应,虽然血压超标,他却无任何不适,如果把他的血压降到正常,他反而感到不舒服。这种不被人注意的高血压,危害性更大,它隐蔽地在那里损害人体重要脏器,在遇到某些诱因时,便会引发高血压脑病、脑中风等突然事件致死。

6、打呼噜

打鼾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一个征兆,如果“睡眠呼吸暂停”时间一次超过120秒,很可能发生睡眠中猝死。

无症状冠心病。特别是无症状心肌梗死是首要的危险因素,平时病人的自觉病状被隐蔽,一般的体检和心电图不易发现隐性冠心病,有些病人静息心电图检查结果可能正常,只有在做特殊检查时才可证明有心肌缺血。一旦发作,措手不及,暴卒者多。

—如何预防猝死?—

注意自检、预防猝死“先兆”

“长期的职业高压需要及时疏解,不然对健康会产生多方面影响,是心脏性猝死的诱发因素之一”,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高恒波表示,虽然猝死的过程很快、让人猝不及防,但是大多数的心脏性猝死者在事发前会有“先兆”,出现这些先兆就要高度警惕。许多心脏性猝死者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相关症状,如心跳不规律、头晕、胸闷、极度疲乏感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不适症状,患者对此应引起重视。但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脏性猝死所特有,很容易和其他疾病的症状相混淆,因此患者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并了解相关知识提早预防

与注意“先兆”症状相比,及时调整、消除心脏性猝死的诱发因素显然更加重要。对此,高恒波表示,从凌晨到上午10点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心脏性猝死发作时,患者主要表现是意识丧失,惊厥、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皮肤出现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一旦发生心脏性猝死,在场人员必须立即就地抢救,病人才有起死回生的希望。若超过5分钟仍未施行有效的心肺复苏,病人将或失去生存的可能,即使抢救成功也会造成脑损伤,变成植物人,“心脏性猝死的诱发因素是多重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工作压力大等都是心脏性猝死的诱发因素”。

预防心脏性猝死有处方

针对以上引发因素,高恒波给出了预防心脏性猝死的综合处方——

1、有病及时就医

心脏性猝死,是由各种心脏原因所引起的、以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的自然死亡。其预防要对那些潜在性的慢性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正规的治疗,做到自已的健康状况心中有数。

2、坚持每天适量运动

这样能提高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加快新陈代谢,推迟神经细胞的衰老。

3、及时疏解心理压力,尽力保持心情舒畅

烦闷、焦虑、忧伤等不良情绪是产生疲劳的内在因素,因此必须学会调节生活,多与人沟通交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发现自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要及时调整,当个人承受的压力太大时,互相倾诉能减轻压力;同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客观地认识自己,制订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防止压力太大。

4、适度休息

疲劳是一种信号,它提醒机体已经超负荷了,应停止工作。

5、定期体检

无论中青年还是老年年龄段的人,也不论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身体状况每年作一次体检,包括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及有关心脏的其它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特别是隐性冠心病。如果有心脑血管、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家族遗传史,除常规体检外,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体检项目。此外,已经患有慢性疾病的中年人应该制订一个适度的工作、生活时间表,切不可长时间地透支体力。通过体检,及时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健康问题。

—如何抢救猝死?—

心脏骤停后10分钟,人体将达到生命的极限,在这段时间里,每延迟1分钟,会降低10%的希望。正确的抢救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或可帮助被施救者突破生命的极限。

急救措施被称为心肺复苏。一旦心跳骤停就应当机立断、分秒必争、就地进行复苏抢救。因为心跳停止超过4-6分钟常引起不可逆的脑损伤或死亡。

在抢救的同时还需弄清病因,以便得到正确的治疗。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是气道通畅、人工呼吸、人工循环。

首先,应使气道通畅

必须将患者放置在硬的平板上,取仰卧位,撤出枕头及垫在头部的衣物等,救护者双手将患者头部后仰,托住下颌关节,清除口腔异物,使由鼻孔经咽喉部至气管的气道保持通畅,使猝死时松弛的舌根不至于后倾堵塞气道。

第二,进行人工呼吸,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人工呼吸的目的是猝死后立即维持呼吸功能,以保证机体主要器官特别是大脑的有氧代谢,保护呼吸中枢功能,防止脑水肿。简单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即救护者深吸气后将气吹入 病人口中(一手捏紧患者鼻孔),以20次/分进行,也可用简易面罩呼吸器(507)接氧气后加压给氧,如复苏无效,则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插管后可接人工呼吸器或呼吸机,以及时有效给氧消除或减轻因缺氧所致的脑损害。

第三,进行人工循环的急救

人工循环主要包括胸外心脏按压、直流电除颤、静脉或心腔内注射药物三方面。

家属为患者进行院外急救主要以胸外心脏按压为主。心脏按压的方法要正确,施救者两手掌重叠置于患者胸骨下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位置,保持主要按压力放在胸骨上,减少肋骨骨折的发生,按压时双臂伸直,用力要平稳均匀,按压力要足够大,需压低胸骨3-5厘米,然后突然放松,以60-70次/分的速率按压,连续按压不间断。由于胸外按压使胸廓变化,胸腔内压改变,使胸腔内外动静脉压力发生压差,从而使循环恢复。按压有效后可触到患者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看到患者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

按压有效的指征是:触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血压:收缩压在7999.32帕左右;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按压时常见的并发症是肋骨骨折、心包积血、血气胸等。

其中,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可以2/30的比例循环多次进行,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凡有室颤者应立即电除颤,因考虑到90%猝死患者是室颤,故不一定非有心电图证实,可进行盲目除颤,电极板分别放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和心尖部,紧贴胸壁,用200-300瓦除颤,不成功可多次进行。

药物注射,目前从气管内滴入肾上腺素或静脉内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并给以适量的碳酸氢钠,这样可起到心脏内直接注射作用,又不影响心脏按压措施进行。心内注射只于静脉输液或气管插管之前采用。根据心律失常性质的不同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肺复苏成功后可继发心脑肾的损害,发生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因此在治疗原发病同时,应维持有效的循环呼吸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等。防止脑水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处理的关键。

当出现猝死情况后,在场的人要立即不失分秒地抢救。心脏发生心室纤颤时,利用电击除颤当然最为理想,但在现场是不可能有这类抢救器械的。我们可以徒手除颤,手握空心拳头,在病人心前区捶击2次,如无反应,则可再捶击2-3次。

对于刚刚发生室颤的心脏,胸前区搏击有较好的除颤效果,可以使室颤消除而重新出现心脏跳动。必须注意,要及早采用,在用耳朵听不到心跳瞬息间的一分钟内,实施拳击除颤效果最好。

—基因检测不治已病治未病—

有没有其他科学手段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身体状况呢?基因或许会给我们一些提示。

2012年《都市健康人》在三期杂志中都有提到三易基因检测,只是从口腔用棉签刮一刮,取上皮细胞就能检测了。通过基因检测,人体的重大疾病隐患就能及早发现,就能防病于未然。

猝死基因检测可从家族性长Q-T间期综合征及并发的心律失常、心肌细胞钾钠离子通道等基因检测开始,检测KCNQ1、KCNE1、KCNE4、SCN5A、ACE、AGTR1等多条基因预测发病风险程度,提出针对性的预防保健方案,避免惨剧发生。倒地1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救活概率90%,8分钟降至20%!

台湾大学医院进行“心因性猝死”基因研究,通过采血与DNA分析仪进行研究,发现许多外表看似健康、无心脏病、会不定时昏倒的个案,是因有7个不同部位的基因突变,才会时时面临猝死危机。7个不同基因的突变,代表7种成因的心脏病。基因译码后,医生对这类病人可以“对症下药”。专家认为,家族中如果曾经有人猝死,其他成员都可能是猝死的高危险群。这种基因上的变异,如果父母都有,传给下一代的机率高达二分之一。

台大研究发现,如果曾经有莫名其妙昏倒的经验,则要小心,这或许是因为此人身上带有“猝死基因”。研究中,一对父子经常因为激烈运动昏倒,对照研究,是基因出了问题。还有一个家族中,父母、兄弟、叔叔加起来共5人,全都有猝死基因,因为猝死基因是显性遗传,父母都有,遗传机率高达二分之一。这种基因缺陷容易导致心律不整。

台大心脏内科医师提醒,如果曾经不明原因昏倒,或者家中有人曾经猝死,最好检查一下心脏,甚至做基因抽血检验,可以及早通过药物控制,避免激烈运动,导致猝死。

台大医院心脏内科主治医师赖凌平表示,遗传性的心因性猝死(与心脏相关的猝死)通常发生在外表完全正常,也没有心脏病史的人。一些见诸报章杂志的报导,像是着名美式足球球星掷球时暴毙、善泳者不明原因溺毙等事件,其中就有不少是这类病患。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句顺口溜说的意思是,所有生命特征都是由遗传决定的。人类也不例外,人体约有3万个基因,由于基因缺失、重复、突变等因素导致的疾病就叫做基因病。现在医学研究发现,人类疾病除了外伤外,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恶性肿瘤、先天性畸形等,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有遗传倾向,都与基因改变有关。十年前人们还不知基因检测为何物,而现在基因诊断已经用于临床,早期基因测序,可有效防治某些疾病的发生,也可避免病魔的偷袭。

俗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不是在鼓励懈怠的生活态度,而是希望大家可以正视自己的健康。我们提出要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养生、保健要做到是一种生活常态。治未病,是我们的宗旨,而不是有病再投医,那样就晚了。

珍爱生命,远离猝死。

结语:别以为猝死离你十万八千里,再不做出改变,也许下一个就是你!珍惜生命,让我们一起从预防猝死开始。(文章原载于《都市健康人》,作者:马里波、翟昭君,刊期:2012.10,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