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安全知识

如何应对踩踏的频发

来源:网络

德国灾难问题专家马丁•福斯博士说:“当人们在极度拥挤、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微小事情都会很快改变集体的情绪,引发恐慌,导致踩踏事故发生。”意识到危险时,大多数人会因求生本能慌不择路,此时最容易引发拥挤甚至踩踏。碰见这种混乱状况,冷静采取最佳对策,掌握逃生方法很重要。

关于踩踏事故应知的七个问题

一、可能导致踩踏事故发生的场所有哪些?

空间有限而人群又相对集中的场所,例如球场、商场、狭窄的街道、室内通道或楼梯、影院、酒吧、夜总会、彩票销售点、超载的车辆、航行的船舱等都隐藏着踩踏事故发生的危险。人群的情绪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变得过于激动,就极容易发生踩踏事故,置身其中的人也就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在参与大型公众活动时,我们应看清楚出口和各种逃生标志。特别提醒的是,进入场地的通道未必最安全。足球场、大型商场等地方,除了出入口,还应观察是否有其他逃生通道。比如,体育场内最安全的地方是球场草地等。

二、可能导致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1.人群较为集中时,由于拥挤或不慎前面有人摔倒,后面的人未留意,没有止步导致踩踏。

2.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面,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踩踏。

3.人群因过于激动(兴奋、愤怒等)而出现骚乱,易发生踩踏。

4.因好奇心驱使,专门找人多拥挤处去探究竟,造成不必要的人员集中而踩踏。

5.在上下楼梯时,故意拥挤、起哄、恶作剧、打闹、推搡、突然停留和开玩笑等,特别在人多时,有上述情况发生,更容易发生踩踏事故。

三、遭遇拥挤的人群怎么办?

1.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但是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2.如果路边有商店、饭店等建筑物的话,应立刻进入室内躲避。切记不要逆着人流前进,那样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

3.若身不由己陷入人群之中,一定要先稳住双脚。切记远离店铺的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碎而被扎伤。

4.遭遇拥挤的人流时,一定不要采用体位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蹲下身子或弯腰提鞋或系鞋带,一定要确保自己不摔倒。

5.如有可能,抓住一样坚固牢靠的东西,例如路灯柱之类,待人群过去后,迅速而镇静地离开现场。

四、出现混乱局面后怎么办?

1.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做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准备。

2.如果被拥着前进,不要伸直手推挤人群,此时可左手握拳,右手握住左手手腕,双肘撑开平放胸前,微微向前倾,形成一定的空间,以保持呼吸通畅。若身边有孩子,应立刻将孩子抱在怀中,并将手臂环绕在孩子身上,形成“保护圈”。

3.此时脚下要敏感些,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故的诱发因素。

4.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要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5.若被推倒,要设法靠近墙壁,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头、颈、胸、腹部等。

五、踩踏事故已经发生该怎么办?

踩踏发生 摔倒先护头胸

第一,踩踏事故中摔倒的人,一般都是平趴着,身体正面朝下。在人群中如果摔倒,首先是要保护自己脆弱的后脑部位和肋骨区域。

手部动作:

第一时间要用双手交叉放在颈部、后脑部,双臂夹在头部两侧。

腿部动作:

要想办法将双膝尽量前屈,护住胸腔和腹腔的重要脏器。

躯体动作:

顺势侧躺在地,这样还能形成一定空间保证呼吸。侧躺在地上可避免脊椎、脑部受到踩踏,即便腿部、身体侧面被踩成骨折,也不至于立即致命。

第二,如果摔倒了最好不要向墙边等狭窄区域移动。因为在这个地方还会有人摔倒,会导致压在下边的人窒息。

别摔倒 掉钱也别捡 踮着脚走路

1、踩踏事故没有预见性,所以建议人们最好不要刻意到人员过于密集的地方。

2、当你发现人员非常密集,人挤人的情况发生时,首选的姿势就是:双臂交叉,双手放在肩下部或者双手握住对面的上臂(如上图)。这是为了保护心肺。

3、在人员拥挤的地方最好能选择在靠墙的两边行走,因为踩踏事件都是发生在人员最挤的中间部分。

4、发生踩踏都是因为前方出现误导或者有人摔倒引起的。如果你在拥挤的人群中行走时,不论是掉钱还是掉手机,都不要去捡,因为人多时,很可能会把你挤倒,发生危险。

5、有专家建议在拥挤的人群中行走时可以踮脚,但也有专家反对。其实,这要看当事人是否能保持平衡,踮脚走路是为了防止因脚后跟被踩到而摔倒,但是有些人踮脚走路会失去平衡,所以这条视个人情况而定。

六、危急时刻如何保持心理镇定?

1.在拥挤的人群中,一定要时时保持警惕,不要总是被好奇心理所驱使。当面对惊慌失措的人群时,更要保持自己情绪稳定,不要被别人感染,惊慌只会使情况更糟。

2.已被裹挟至人群中时,要切记和大多数人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要听从指挥人员口令。同时发扬团队精神,因为组织纪律性在灾难面前非常重要,专家指出,心理镇静是个人逃生的前提,服从大局是集体逃生的关键。

3.辟谣:众多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的踩踏事故,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在成千上万人的集会中,少数人发生异常情况,真实信息传播不畅,流言引起人群激动、恐慌和混乱,秩序难以维持,最终酿成悲剧。

4.如果出现拥挤踩踏的现象,应及时联系外援,寻求帮助。赶快拨打110或120等。

七、如何预防拥挤踩踏?

1、举止文明,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2、发现不文明的行为要敢于劝阻和制止。

3、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

4、应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5、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来时,应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

6、陷入拥挤的人流时,一定要先站稳,身体不要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有可能的话,可先尽快抓住坚固可靠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住,待人群过去后,迅速离开现场。

7、若自己被人群拥倒后,要设法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8、在人群中走动,遇到台阶或楼梯时,尽量抓住扶手,防止摔倒。

学校踩踏事故应对

学校是踩踏事故的高发地,近几年来不断发生的学生踩踏事件一再向人们敲响警钟。积极预防和应对踩踏事故,应当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入手。

学校一旦发生踩踏事故,要立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一)启动应急预案

踩踏事故发生后,学校要立即启动《学校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迅速拨打120、110电话呼救,抢救受伤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同时做好伤亡者家长的工作。

(二)快速疏导现场人员

学校要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快速疏导现场人员,让学生尽快疏散到安全地点,禁止无关人员滞留现场,防止有人故意制造恐慌气氛,避免再次发生事故。

(三)紧急救护伤者

1、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一方面赶快报警,等待救援,另一方面,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

2、在救治中,要遵循先救重伤者、老人、儿童及妇女的原则。判断伤势的依据有: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者伤势较重;脉搏急促而乏力者伤势较重;血压下降、瞳孔放大者伤势较重;有明显外伤,血流不止者伤势较重。

3、当发现伤者呼吸、心跳停止时,要赶快做人工呼吸,辅之以胸外按压。

(四)事故的善后处理

踩踏事故发生后学校要做好各项善后处理工作。

1、及时向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报告事故的最新情况,特别是学生伤亡的情况。

2、组织人员到医院看望受伤学生,协助有关部门处理好治疗、康复和医疗费等敏感问题。

3、认真接待好家长,并稳定家长情绪。

4、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

5、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事件对他们心理的影响。

预防踩踏更应该从学生做起,在校学生应遵循以下几点:

1.上下楼梯要按规则:靠右、慢行、礼让。做到:遵守秩序、轻声慢步、礼让右行,不求快,要求稳,不能拥挤,注意安全。

2.不在走廊、楼梯或狭窄通道高声喧哗、系鞋带、捡掉在地上的物品、攀肩而行、快跑乱窜、嬉戏打闹、搞恶作剧(尖叫、乱喊、开玩笑),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3.要避免人员高峰期上下楼,可适当提前或延后。尤其是手上持有重物、身体有病或伤时更应注意。

4.课间操、课间跑操、升旗仪式等集合,中午、下午下课,下晚自习按照学校安排,分年级、分班级、分楼层、分时间排好队伍依次上下楼梯,前后班级保持一定距离,不争先恐后,确保安全。

5.爱护楼梯间设置的指示、警示标志,安全指示灯等,发现损坏,立即报告学校总务处。

6.晚自习若遇停电,有蜡烛则点亮蜡烛,无蜡烛时,要在各自的座位上等候来电,不要叫喊、哄闹,更不要蜂拥离开教室。

7.晚上上下自习,若正值集体行走在楼梯中时停电,有照明工具的应迅速拿出照明,并向前后同学招呼,放慢速度,注意安全,并尽可能靠近楼梯扶手,扶着楼梯扶手慢慢上下,切不可推搡、拥挤。尚未踏上楼梯的,此时不要急于踏上,避开人流高峰后再上下楼梯。

8.如有偶发事件发生,要沉着冷静,立即停止脚步,千万不能惊慌失措、高喊大叫、乱挤乱窜,不能往人多的地方去探究竟,服从值勤老师或学生的指挥,按相关预案向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巡警110、火警119、医疗急救120、交警122)报告求救和做出相应处置。

踩踏发生时如何进行自救互救?

踩踏事故自救互救原则

1.首先护住脑颈和胸腔腹腔,具体做法是:两手十指交叉相扣、护住后脑和后颈部。两肘向前,护住双侧太阳穴;不慎倒地时,双膝尽量前屈,护住胸腔和腹腔重要脏器,侧躺在地。

2.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一方面赶快报警,等待救援;另一方面,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

3.在救治中,要遵循先救重伤者、老人、儿童及妇女的原则。判断伤势的依据有: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者伤势较重;脉搏急促而乏力者伤势较重;血压下降、瞳孔放大者伤势较重;有明显外伤,血流不止者伤势较重。

4.当发现伤者呼吸、心跳停止时,要赶快做人工呼吸,辅之以胸外按压。

踩踏事故后自救互救四步走

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最重要的是根据心肺复苏原则救治濒临死亡的患者。

首先检查病人,如已失去知觉,又呈俯卧状,应小心地将其翻转。第二步: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使病人头后仰,防止因舌根后坠堵塞喉部。第三步:若病人确已无呼吸,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如果病人在恢复呼吸后出现呕吐,须防止呕吐物进入气管。第四步:救护者一手放在病人额头上,使其维持头部后仰,另一手指尖轻摸位于气管或喉两侧的颈动脉血管,感觉有无脉搏跳动,如有则说明心跳恢复,抢救成功,如果没有,说明心跳尚未恢复,需立即作胸外心脏按压术。

其他急救措施

(1)止血:目的是降低血流速度,防止大量血液流失,导致休克昏迷。具体方法:①先转移到安全或安静的地方,检查伤势,判断清楚出血性质,如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②可采取直接用手指压住出血伤口或出血的供血动脉上进行止血;③对四肢受伤出血的,使用腰带、领带、证件带、粗布条、丝巾,也可将自己衣服撕成条状代替,在大臂上1/3处和大腿中间处进行绑扎止血。

(2)固定:对骨折、关节受伤的进行固定,目的是避免骨折端对人体造成新的伤害,减轻疼痛和便于搬运抢救。具体方法:①开放性伤口先包扎伤口再固定,不要送回刺出的骨折端;②垫高或抬高受伤部分,以减慢流血及减少肿胀。③对脊柱或怀疑有脊柱损伤的不要移动;④固定时必须将骨折端上下两个关节一起固定,如小腿骨折应将踝、膝两个关节固定。

(3)烧伤急救:①用大量洁净的水清洗伤口,除非伤口烧黑、变白或太深;②不要直接用冰敷在伤口;③不要刺破水泡;④轻轻除下戒指、手表、皮带或者紧身衣服;⑤用干净、无黏性的布盖住伤口。

(4)休克急救:①避免伤者过冷或过热,利用毛毯或大衣保暖;②若无骨折,伤者双脚抬高30厘米左右;③不要给伤者饮水或者喂食;④留意伤者的清醒程度;⑤向救护人员报告。

(5)呼吸受阻的急救:如果您胸部受伤出现呼吸障碍,维护胸腔压力与外界大气压的压力差,是保障呼吸能够顺畅的关键。具体方法:①可使用身份证或其他非吸水性卡片贴住身体压住伤口;②也可以使用保鲜膜类的薄膜,撕下约20×20厘米大小,贴住伤口,用胶带固定住上、左、右三个边,留出下方,以便让伤口流出的血水排出;③也可以张开手掌紧贴身体压住伤口。

(6)腹部受伤的急救:①止血。如果是闭合性伤口,应及时压住伤口,进行止血;②保鲜。如果是开放性伤口,小肠外露时,应用水打湿上衣,包住小肠,不使其外露于空气中,避免细菌感染,失水干燥坏死。千万不要把沾染污物的内脏回填腹腔,这样会使内脏在腹内相互感染,产生粘连,加速内脏坏死;③等待救援。受伤后尽量不移动,采取卧或平躺姿势等待救援。

(7)心肺复苏:①一拍、二按、三呼叫。抢救者将伤员仰卧,立即拍打其双肩并呼叫,也可以同时压人中穴并呼叫。如没有反应,判定此人神志丧失;②人工呼吸。抬下颌角使呼吸道畅通无阻;如果受伤者仍不能呼吸,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如果上述人工呼吸不能起作用,要检查嘴和咽喉是否有异物,并设法排除,继续进行人工呼吸;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主要有: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仰卧压胸法或俯卧压胸法人工呼吸等。其中以口对口人工呼吸最有效。口诀是:头部后仰向后推,紧托下颌向上提。深吸口气嘴对嘴,有时需嘴对鼻。注意捏鼻把气吹,每分钟16~18次。③心脏按摩。一旦发现病人心脏停跳,立即在患者心前区胸骨体上急速叩击2~3次,若无效,则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方法是:先让患者仰卧,背部垫上一块硬木板,或者将患者连同床褥移到地上,操作者跪在患者身旁,用手掌根部放在患者胸骨体的中、下1/3交界处,另一手重叠于前手的手背上,两肘伸直,借操作者体重,急促向下压迫胸骨,使其下陷3厘米 (对于儿童患者所施力量要适当减少)然后放松,使胸骨复位,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约70~80次。按摩时不可用力过大或部位不当,以免引起肋骨骨折。胸外心脏按摩如不能有效进行气体交换,则要同时配合人工呼吸。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