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知识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犯罪客体和对象

来源:网络

刑法第219条有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一,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

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论。

本条所称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本条所称权利人,是指商业秘密的所有人和经商业秘密所有人许可的商业秘密使用人。

刑法第220条单位犯本节第213条至第219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窃取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已遍及全球,(1]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给权利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侵犯商业秘密的现象十分罕见。我国1979年刑法典并没有专门对商业秘密进行刑事保护的规定。对于侵犯商业秘密情节严重、社会影响大的,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以贪污、盗窃等财产犯罪定罪处罚。后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出现了各种所有制形式,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是通过正当手段去开拓市场,与其他企业公平竞争,而是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获取其他企业的商业秘密,严重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侵犯了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了严厉打击日益增多的严重侵犯商业秘密的违法活动,1997年刑法典规定了本罪,为正确惩治侵犯商业秘密的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非法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从为数众多的侵犯商业秘密的犯罪案件来看,此类犯罪往往具有如下特点:[1](1)从犯罪产生的原因看,侵犯商业秘密罪案件,大都是由于拥有商业秘密的企业职工违反规定的行为引起的。如“跳槽”后受雇于其他企业或自立门户,或者为牟取私利擅自使用原单位的商业秘密等。(2)从犯罪的主体看,多为企业内部的人员,如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其他使用或生产企业商业秘密的一切人员。这些人员接触商业秘密的机会比较多,因而比较容易窃取和泄露商业秘密。(3)从企业自身而言,对本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不严,缺乏严格的保密制度与人员管理制度以致他人有机可乘,也是造成侵犯商业秘密罪频频发生的一大原因。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