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民事

起诉欠钱不还要身份证吗

来源:网络

一、起诉欠钱不还要身份证吗?

起诉欠钱不还不需要对方的身份证,但是需要对方的身份信息,如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只要提供具体明确的足以使被告或者被告人与他人相区别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等信息,即使没有自然人被告身份证号码,法院应该依法登记立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一百二十四条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零九条

原告提供被告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等信息具体明确,足以使被告与他人相区别的,可以认定为有明确的被告。起诉状列写被告信息不足以认定明确的被告的,人民法院可以告知原告补正。原告补正后仍不能确定明确的被告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

二、欠钱不还起诉流程和费用标准

1、起诉流程:

(一)写好起诉状。

(二)携带证据和起诉状到法院立案并交诉讼费。

(三)法院审查确定后,会安排开庭审理民事案件审理时间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六个月内审结。

(四)法院判决,如对方上诉就要经历二审程序。

(五)判决生效后可以申请法院执行局执行判决。一般情况下,在起诉的同时,最好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财产保全就是将对方的账户、房产、车辆等财产进行查封,防止对方转移财产。

2、费用标准:

借钱不还的案件往往都是属于财产案件处理的,根据诉讼请求的金额或者价额,按照下列比例分段累计交纳诉讼费:

(一)不超过1万元的,每件交纳50元;

(二)超过1万元至10万元的部分,按照2.5%交纳;

(三)超过10万元至20万元的部分,按照2%交纳;

(四)超过20万元至50万元的部分,按照1.5%交纳;

(五)超过50万元至100万元的部分,按照1%交纳;

(六)超过100万元至200万元的部分,按照0.9%交纳;

(七)超过2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0.8%交纳;

(八)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7%交纳;

(九)超过1000万元至2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6%交纳;

(十)超过2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5%交纳。

三、起诉欠款人应该去哪里起诉?

起诉欠款人一般到户籍所在地法院起诉。债务人在经常居住地居住一年以上的,也可以在经常居住地起诉。如果借钱给对方时有转账凭证,可以证明合同履行地,也可以在合同履行地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根据上述文章的相关回答我们可以知道,起诉欠钱不还需要的原告人的身份证,对方当事人的身份证是可以不用提供的,提供例如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就可以。本篇文章内容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如果对于起诉欠钱不还要身份证吗的问题还存在疑问的话,可以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与专业律师进行沟通。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