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民事

刑事审判中法官的定位

来源:网络

控辩式诉讼模式的确立,意味着法官扮演的是一个中立者的角色,应当站在一个冷静、客观、中立的立场上听证、认证,并作出正确的判断。找准了定位,也就不难接受“疑罪从无”的司法理念,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这就表明,必须重视程序的正当性,必须切实保障被告人的各项诉讼权利,同时,裁判者必须超脱,要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当然,把握好庭审,除了正确的定位和不断更新的司法理念外,还必须有较高的把握庭审的技能,这是对一个法官才智学识、心理素质的综合考验。要使庭审活动紧张有序、流畅自如地开展,法官必须掌握娴熟的庭审技能,把握好庭审。

第一,突出重点,注重效率。

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可见庭审的核心应当是控、辩双方的举证、质证,要引导控辩双方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举证和对证据发表意见上,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同时,应将提高诉讼效率作为一个重要的价值目标来实现。要使庭审清晰流畅,还要从庭审改革入手,减少庭审中的环节,如开展庭前证据交换或实行证据开示制度,缩短庭审中的举证时间,并使质证更具有针对性。

第二,调动对抗,驾驭庭审。

法官居中裁判,并不等于消极无为,要善于运用庭审指挥权。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控辩双方激烈对抗的精彩场面,故事情节也随之跌宕起伏,有的甚至让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双方对抗产生的效果和魅力。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的庭审中缺乏应有的对抗与争辩。作为法官要引导双方进行举证,包括辩护人提出与公诉机关相反的证据,并对对方证据发表充分的质证意见。案件事实、法律适用在激烈的对抗中越来越明晰,同时又能充分保障当事人诉讼职能的实现,并保证双方当事人合法权利的行使,从而使法院认定的事实更客观、更真实。在庭审过程中,法官要适时地对双方的争议焦点进行归纳、小结,以使辩论焦点集中、主题明确。在调动双方对事实和证据进行对抗、争辩的同时,也要保证庭审活动平稳、高效地推进,并在出现问题、争议与冲突时及时采取措施,因势利导,掌握法庭的主动权、指挥权,在对抗中查清案件事实,分清是非曲直,引导控辩双方从简单的对抗走向理性的对抗。

第三,灵活应对,沉着果断。

随着控辩双方对抗的增强,法庭上情势的发展也瞬息万变,主持法庭,不可能有固定的程式,法官在规范主持庭审的同时还要避免过分刻板与机械。一方在提问或举证时,另一方提出反对或抗议意见后,法官应当立即作出反应,这个反对或抗议是有效还是无效。这就要求法官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敏锐的反应,要具备当庭倾听和吸收信息并快速作出判断的能力,要提高耐心倾听的技巧,对控辩双方发表的意见及相关信息在短时间内进行吸收、梳理、归纳,并加以分析判断,迅速准确地作出决定,表明态度。对明显带有诱导性的提问,对无视本案事实和法律规定,漫无边际地发表意见的也要及时予以制止。一旦内心确信,就要表现出充分的自信和镇静。

第四,规范语言,文明审判。

法庭是揭露犯罪、惩罚犯罪的神圣殿堂,在这样庄重的场合,必须使用规范的语言指挥庭审活动。所谓规范语言,就是在应该使用专用语言的时候必须使用专用术语即法言法语,运用法言法语不仅显得严肃、庄重,而且更简洁明了。如,传“被告人”就比“把被告人押上来”更为简洁和规范。当然,有时法庭上也可用一些自然的白话,让当事人明白易懂,要根据不同被告人的文化程度、地方特点等因素,采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有人说,法官需要一定的资历,确实,生活阅历的丰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都有助于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被告人在被宣判有罪前,不能被提前当做罪犯来对待,即使是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我们也应当保障其各项权利的行使,尊重其人格权利和起码的尊严。“以严厉的眼光对事,以悲悯的眼光对人”,要在刑事审判中体现一定的人文精神,这也是实践文明司法和司法为民的具体表现。

第五,端正威严,修炼“内功”。

“公生明、廉生威”,法官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有着特殊的职业要求,不但要在职业品质上恪守法官职业的良知与职业道德,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只有不断更新司法理念,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才能切实把握好庭审,强化庭审功能,确保司法公正与效率。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