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民事

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怎么分配

来源:网络

随着审判方式的改革和深入,审判中抗辩色彩的加强,在三大诉讼中确定当事人举证责任的问题愈显重要。但是在国内外证据法学理论与实务中,举证责任分配都是公认的一道法律难题。

网友提问:

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的新思路

律师解答:随着审判方式的改革和深入,审判中抗辩色彩的加强,在三大诉讼中确定当事人举证责任的问题愈显重要。但是在国内外证据法学理论与实务中,举证责任分配都是公认的一道法律难题

相关法律知识:

以往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问题均试图靠某一种学说来解决,但由于其问题的复杂性,仅靠哪一种学说来解决,肯定是勉为其难的。以往的学说如“当事人地位说”(由原告举证或由被告举证)。“待证事实分类说”(主张积极事实者负担举证义务,否认者不负担举证义务)、“法律要件分类说(各当事人应当就对其有利的法律规范构成要件的事实举证)等学说,试图确立普适的举证责任规则,使得通过演绎推理得出具体案件应当适用的举证责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只将举证责任以有、无的单分法进行分配,而没有考虑到还应对举证责任分配为先后和轻、重,即应以有、无和先、后、轻、重三分法进行分配。这样一来,一是导致根据不足,如主张消极事实者无法举证,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是有法举证的;而是产生消极作用,使不负举证责任者,本来可以举证而不积极举证,不仅不利于充分调动其举证积极性,不利于充分发现事实真相,而且对该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也并无益处。这些学说确立的形式标准,在纷繁复杂的具体案件面前,常常显得模棱两可,或者背离普遍公认的正义准则。从根本上讲,这种企图用一、两条规则或者几条规则来划定举证责任界线的想法,是形式主义法学思维方式的产物。这些将举证责任普遍进行有无分配的理论,为现代证据理论所普遍否定,因此,我们应将仅单方负举证责任的举证责任分配情况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即一般限制在双方举证地位、举证处境绝对不平衡,双方主张的待证事实在盖然性上十分悬殊的情况下,而这样一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即在双方均负举证责任的普遍情况下,一般应由何方先举证,而双方均举证不能或举证不足,应由何方承担举证责任?

我国《行政诉讼法》“一刀切”地规定被告对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并要求一律做到“证据确凿”。在各种立法和司法文书、法律教科书中,“被告举证”、“确凿充分”一词几乎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语。人们因为频繁的使用而习惯于这种说法,几乎已经放弃了对它本来涵义的思考,对其正当性的质疑。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