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民事

公告送达方式的法律规制是什么

来源:网络

对于公告送达方式的法律规制,有许多内容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今天,若悠网小编为你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公告送达方式的法律规制是什么

鉴于审判实践中很多案件采取的公告送达方式不符合法律规定,以至于当事人对法院诸多异议,不断上访、缠诉或要求再审,同时因案件得不到及时执结,也损害了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构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应当对公告送达方式加以规范。

1、规范公告送达形式

加强对法院公告栏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其价值。对有证据证实被送达人经常回家或与家人经常联系而非真正意义下落不明的,尽量将公告张贴在法院公告栏,减少报纸上公告,这可以较好地解决法院的公告能不能让受送达人看见与受送达人看不看法院公告之间的矛盾。在采用报纸公告的情形下,应当采用公开发行或一般普及的载体,因为公告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公众特别是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知晓”的范围,而不仅仅是方便法院案件的“了结”或“走一下程序”。法院应认真而审慎地确定公告的范围,从而恰当地选择公告的形式、地区、媒体,不拘泥于一些中央级别和专业报纸。此外,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因为很多人没有订报的习惯,一般也不会专门去看法院的公告栏,所以,这两种送达方式对受送达人是农村居民的就受到了局限。从法律规定上看,民诉法适用意见对于公告送达方式只是作了选择性规定,没有强调应在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但从社会效果看,对于采用在法院公告栏内张贴或在报纸上刊登公告方式送达的案件,应同时在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或者在人口流动量大的车站、码头、银行等处张贴公告内容,使公告起到公而告知的作用,增强公告送达的效果。

2、完善公告格式和内容

随着形势的发展,现行的公告范本已不适合要求,应予以改革,以切实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首先,在受送达人的后面,应当列举受送达人的基本情况,尽量加注户籍所在地等相关身份信息以便阅读公告的公民知道受送达人究竟是哪个地方的人,减少因同名而引起误会,有利于受送达人获取信息,同时避免给同姓名的案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其次,在公告中应送达所有的法律文书,并说明内容,此亦为法律意义上的要求。公告送达起诉或上诉状副本的,应说明要点,答辩期限及逾期不答辩的法律后果;送达传票,应说明出庭地点及逾期不出庭的法律后果;送达裁判文书的,应说明裁判主要内容,一审的还应说明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法院。此外,当事人申请回避和限期举证的权利也应在公告中予以明示。离婚案件,还应将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权利、义务告知受送达人。第三、公告开庭的时间应明确、具体。既然公告发布的开始时间已经确定,那么公告开庭的时间就应直截了当的明确是某月某日某时,不需让当事人去推算期满后是否顺延。此项工作由公告的张贴人或刊登载体完成,切实可行,以免当事人摸不着头脑,不便于当事人确认开庭的具体日期。

3、严格公告送达条件,慎用公告送达

法院受理案件时应要求原告提供双方当事人的详细地址和联络方式,当事人是自然人的要提供身份证明、辖区的户籍证明或者街道证明材料;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提供当地工商部门或其他登记机关的证明,证实当事人的住所地等详细情况。在送达时未找到被送达人或者邮寄送达诉讼文书被退回的,不可一概而论,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被送达人因特殊原因,暂时无法送达到的;被送达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其住所地搬迁新址的,需要查实的等情况,均应等到特殊原因消除或查实后再进行送达,不宜直接采取公告送达。被送达人下落不明应该有公安部门或其他基层单位如街道办事处的证明材料予以证实,必要时要对受送达人的近亲属或上级主管部门、股东进行调查询问,不能以起诉人的单方主张而确定被送达人下落不明。此外,要完善送达笔录,在案卷中记明公告的原因和穷尽送达方式的经过,尽可能地向受送达人的近亲属或者有承继关系的组织、个人调查了解受送达人近期的情况以及其他联系方式,询问是否能转交送达,释明如不能转交,法院将按规定适用公告送达并产生相应的法律结果,并将情况记录在卷,防止公告滥用。同时,鉴于送达涉及的是程序性事项,对符合适用公告送达情形的案件,不宜由法院依职权行使,当事人提出申请后,经法院审查后予以启动公告送达程序。

公告送达毕竟是一种推定送达,且在司法实践中公告送达案件大多为缺席审理、缺席判决,一方当事人的缺位,必然导致诉辩双方力量的失衡,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案件审理结果的公正性,所以公告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送达方式,也只有在其他方式都无法送达的情况下适用。因此,对于诉讼文书的送达应坚持以直接送达为主,留置、邮寄送达为辅,公告送达为补充的原则,在完善公告送达方式的前提下,还应尽量使用其他方法送达,慎重适用公告送达方式.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