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劳工

劳动仲裁时效的规定

来源:网络

一、劳动仲裁时效的规定

劳动仲裁时效是指职工在劳动争议发生后,向劳动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申请的时间限制。在我国,劳动仲裁时效是有规定的,具体如下:

一、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可以在争议发生后一年内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如果超过一年的时间,劳动仲裁机构将不予受理。

二、如果职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时效期限,且该期限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则应按照约定的期限进行仲裁。

三、如果职工在申请仲裁时,已经超过了法律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限,但是用人单位在此期限内未作出处理决定,职工可以在用人单位作出处理决定前,或者在用人单位未作出处理决定时,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仲裁时效的规定是为了保护职工的权益,防止职工的合法权益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得不到保障。因此,职工在发生劳动争议后,应该尽快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以免超出时效期限而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六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二、劳动仲裁对兼职的认定

兼职:区别于全职是指职工在本职工作之外兼任其他工作职务。兼职者除了可以领取本职工作的工资外,还可以按标准领取所兼任工作职务的其他工资,指非主要工作外的工作,如果只做一种工作则叫专职。劳动合同法规定: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非全日制用工的,可以与多个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68条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三、劳动仲裁有诉讼时效吗

1、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有时效。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本文所提供的法律知识内容仅供,如果对劳动仲裁时效的规定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立即按钮”咨询专业律师的帮助。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