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交通

道路交通事故处责任认定规定

来源:网络

很多的人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很多的事故的发生以及很多的生命的逝世,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是需要按照交通规则进行办事,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是需要进行责任的认定,以下就由若悠网小编对于该方面的知识进行介绍。

道路交通事故处责任认定

第一,《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第五条规定: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的责任是:处理交通事故现场、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处罚交通事故责任者、对损害赔偿进行调解。而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作出认定的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了具体的行政处罚标准,如对造成重大事故,负次要责任的,或者造成一般事故,负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的,处十日以下拘留或者五十元以上一百五十元以下罚款。该办法第二十二条也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后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者,可依该条之规定,向上级行政机关寻得行政救济。因此,责任认定书是公安机关作为道路交通管理的行政机关,对交通事故责任人之间或者责任人与受害人之间的行政违法行为所作出的行政责任认定书。依据它,公安机关对责任人予以行政处罚,对道路交通民事侵权案进行行政调解。而且,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能确定有罪。即说明,对刑事责任的认定,只能由人民法院决定,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体现。所以,公安机关不能依据行政法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责任作出认定,法院也不能依据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责任认定书认定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第二,责任认定不是证据问题,而是法律问题

对法律问题,只能由法官通过庭审以裁判的形式获得解决。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如把责任认定书当作证据使用,在实践中,作出该责任认定的警察,通常都是对该案进行刑事侦查的警察,本案也是这样,即该认定书的承办人(鉴定人)和本案的侦查人员都是相同的两位警察。这就有违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的,不得作为侦查人员的规定。故应当适用证据排除规则,排除对该证据的使用。

第三,从立法权限的法律规定看:

其一,立法法第八条(四)项规定,有关犯罪和刑罚事项,只能制定法律,行政法规不能规定犯罪和刑罚事项。因此,《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这部行政法规,其内容不能含有犯罪和刑罚事项。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公安机关依据该办法(行政法规)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只能是行政责任认定书。其二,立法法第八条(七)项规定,有关民事基本制度事项,只能由法律规定,行政法规不能规定。侵权行为归责原则属于民事基本制度。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从事……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从该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民法通则(民事基本法)对交通事故侵权归责原则采无过错责任原则。该原则要求从事交通运输作业致人损害,受害人请求民事赔偿,无须举证和证明加害人主观方面有过错,加害人也不得证明自己没有过错而主张免除责任。该责任构成要件为:(一)加害人从事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即从事交通运输行为;(二)该行为给受害人造成损害;(三)运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第二款规定:当事人有违章行为,其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有因果关系的,应当负交通事故责任。当事人没有违章行为或者虽有违章行为,但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无因果关系的,不负交通事故责任。从该条的规定不难发现,《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行政法规),对交通事故行政责任归责采过错责任原则,即责任人须有违反行政法规的违章、违法行为,亦即责任人主观上须有过错,这也是行政责任的基本归责原则。如果行为人没有行政违法行为,也就谈不上行政责任。

该责任构成要件为:

(一)责任人主观上有过错,在个案中表现为有违犯行政法规的违章行为;

(二)该违章行为给受害人造成损害;

(三)违章行为与损害结果间有因果关系。

如果把该条的规定看作民事责任归责原则,其结果,一方面,违犯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的基本制度规定;另一方面,与民法通则第四条、第七条规定的基本原则不相符,造成社会不公。所以,交通事故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是两类性质不同的责任形态,其法律依据、归责原则各异,不能因为其有相似之处,便将其混为一谈。其三,立法法第七十九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把依据行政法规所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当成民事责任认定书,如上所述,由于其归责原则有别于《民法通则》所规定的基本原则,根据本条的规定,当属无效。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3条,高速运输工具造成人身损害属于一种特殊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即不以加害人的过错为责任成立要件,只要造成人身损害,即成立民事损害赔偿责任。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应具备如下要件:

须机动车辆在道路上发生事故

这里的道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路,而是专指公路、城市街道和胡同(里巷),以及公共场所、公共停车场等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公共道路和公共场所。乡村可供机动车通行的便道、机耕道、通向单位或单位内部停车场的叉道、单位内部有公共使用性质的通道也包括在内。?2?但单位内部使用的通道和停车场不包括在内……

在现实生活中,机动车的与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权能相分离现象普遍存在,使得机动车所有人与机动车的具体的、实际的运行控制与运行收益相分离。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比较复杂。由此导致在审判实务中,部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认定赔偿责任主体不当,扩大或缩小了承担赔偿责任的责任主体范围。如何认定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对于正确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尤为重要。

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对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是特别重要的。但是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有关的立法中,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并未作出界定。由于机动车的驾驶情况非常复杂,交通事故损害者与损害赔偿承担者往往并不一致……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一些汽车驾驶员不了解事故处理常识,对自己是否应负事故责任以及应负多大责任也不清楚。有些事故本不应由驾驶员负责任,但驾驶员却错误地认为该由自己负责,心理压力过大,甚至畏“罪”潜逃。

出了事故司机负多少责任,主要看以下几点:

1、当事人有无违章行为;

2、违章行为与事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3、违章行为在事故中的作用有多大。

1、机动车一方在交通事故中负全部责任的,承担100%的赔偿责任;

2、机动车一方在交通事故中负主要责任的,承担80%的赔偿责任;

3、机动车一方在交通事故中负同等责任的,承担60%的赔偿责任;

主动型

典型案例:行人甲在路口等待绿灯准备步行过街时,一辆轿车也正准备正常通过路口。此时,甲突然发现熟人乙在马路对面,来不及多想,甲径直闯红灯穿越路口,正常行驶轿车赶紧刹车,但已经来不及,甲被撞倒在地。

分析: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确定规则(试行)》(下称规则)之规定,行人擅闯红灯的行为属于主动型,因此,要承担事故主要责任。轿车驾驶员承担次要责任。  事故类型延伸:不按规定通过交叉路口,不按规定超车、会车、让车、跟车、转弯、掉头、变更车道等。

被动型

典型案例:

(1)抛锚车辆A夜间停在路中间,且没有任何警示标志,摩托车B行驶到此处撞上A。

(2)抛锚车辆A夜间停在路中间,设立了警示标志,摩托车B行驶到此处撞上A。  分析:按照《规则》之规定,在(1)中,A属于静止状态,应属于被动型行为,但是,因为其未设立警示标志,致使摩托车B难以发现,因此,A仍然承担事故主要责任;在(2)中,A属于静止状态,且设立了警示标志,事故是因为B观察不力造成,B承担主要责任,A承担次要责任。

事故类型延伸:车辆、行人不按通行规定正常行驶和行走,货车、拖拉机、机动三轮车、轻便摩托车、自行车违反规定载人,驾乘二轮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等。

缺失型

典型案例:甲酒后驾车正常穿越路口,行人乙违规闯红灯步行过街,双方因此发生事故。  分析:行人闯红灯属于主动型行为,按照《规则》规定应该承担事故主要责任。酒后驾驶属于缺失型行为,其承担责任要根据现场情况划分。如果当时甲发现后,采取了一切可能的制动及避让措施,那么,甲承担次要责任;但如果甲因为酒精作用,根本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也因为反应迟钝没有来得及采取避让制动措施,那么,甲也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事故类型延伸: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不集中精力驾驶,超速、超载行驶等。

特别规定:《规则》第五条明确规定,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行为导致交通事故的,确定为全部责任。因两方当事人的过错行为导致交通事故的,依照下列规则确定当事人责任: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有主动型过错行为的,负主要责任。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有被动型过错行为的,负次要责任。但是静止状态的被动型过错行为难以被对方及时发现的,负主要责任。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有缺失型过错行为,该行为对于应当避免的交通事故未能避免的,负主要责任。难以避免的,负次要责任。两方当事人均有起主要作用过错行为的,各负同等责任

<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