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婚姻

案件审理过程中转移财产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

来源:网络

在司法实践中涉及到财产纠纷的民事案件是非常多的,涉及到财产纠纷时,法院一般会对涉案的财产进行保全,而案件当事人转移财产是经常出现的,那么案件审理过程中转移财产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下面由若悠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案件审理过程中转移财产行为人会不会构成犯罪

一、案件审理过程中转移财产

张某以购买生产设备为由,陆续向王某借款计人民币130万元。贷款期满后,王某多次催收,于2014年4月李某出具担保书,承诺“如果张某在2014年5月20日前,不能偿还此款,李某自愿承担连带还款责任。”承诺期限届满后,张某、李某均未能履行诺言,为此,2014年7月2日王某向法院起诉担保人李某,要求其承担担保清偿责任。7月17日法院向李某送达了民事起诉书、举证、应诉通知书和开庭传票。8月12日李某将全款购买的价值135万余元的保时捷小轿车进行了借款抵押登记,并到车管所将此车转移登记在程某名下。最后法院于2014年12月1日作出判决,判令李某偿还张某向王某的借款130万元,并承担相应的利息。判决生效后,王某申请执行,而李某既不主动履行判决,亦不申报家庭财产。为此,法院于2015年4月3日依法对李某司法拘留15天,在拘留前后的谈话和提审中,李某一再表示,他为张某提供还款担保,当时是凭一时之气,这笔钱他是不可能还的,即使拘留也不会付这笔钱。

二、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

对于李某是否涉嫌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罪,本文认为李某在执行所依据的判决、裁定作出前将其所有的保时捷轿车转让的行为不属于“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情形,不应就此移送公安机关进行涉嫌拒执罪的立案。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据此,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罪的行为所侵犯的客体为人民法院作出的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权威性。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当事人应及时、完全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因此,被告人只有在收到了法院的判决、裁定之后,其才能明确知晓权利义务的状态。如同原告与被告之间的关系一样,被执行人是相对于申请执行人而言的一个法律概念,无申请执行人自然也无被执行人。申请执行人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且被法院立案受理后,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的法律地位就确定。在其明知应承担义务的情况下,如果其依然采取各种手段规避执行,情节严重的,才应当追究拒执罪的刑事责任。

就本案而言,李某在案件审理阶段转移自己的财产,因具体的权利义务尚处于未知的状态,并且法律明确规定了拒执罪的主体为被执行人或具有协助执行义务的人,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如果李某不存在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的行为时,仅凭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转移保时捷轿车的行为认定其涉嫌拒执罪从而移送公安机关立案,实为不妥。

以上知识就是小编对“案件审理过程中转移财产行为人会不会构成犯罪”问题进行的解答,案件审理过程中转移财产行为人会不会构成犯罪,要看是否构成恶意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如果构成的,就有可能是属于犯罪的行为。欢迎到若悠网。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