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婚姻

法律上存在假离婚说法吗

来源:网络

生活中,一些人为了规避“限购”等政策因素,选择“假离婚”。然而,在法律效力上,并无“假”一说,一旦一方反悔,假戏真做,或是一方以“假”为名达到“真”的目的,另一方则悔之晚矣,得不偿失。今天的两则案例,将为您解析“假离婚”的法律风险。

案例1“假离婚”变成真,女方无奈撤诉

阿燕与阿恒(均为化名)于2010年登记结婚,婚后初期感情很好。2015年年初,阿燕发现阿恒经常以加班为理由晚归,甚至夜不归宿,后来发现他与公司一名女子有不道德行为。阿燕提出离婚,但阿恒极力挽留,发誓不再联系那女子,阿燕心软,又考虑到女儿还小就原谅了阿恒。

据阿燕称,2015年9月,夫妇两人想买多一套房屋,但两人名下已有两套房产,考虑到资金、购房政策和税费问题,阿恒提议“假离婚”,两人出售番禺南村镇的房屋所得款用以购买新房。双方约定,阿燕将出售的所得款136万元交给阿恒保管,后阿恒购买了雅居乐花园一套新房,二人于2015年12月办理了离婚手续。

但“离婚”后阿恒竟毫无复婚之意,还继续和之前的女子双宿双栖。阿燕觉得自己受骗,但离婚已成事实,于是起诉至越秀法院,要求:1.因阿恒有婚内出轨行为,要求其支付损害赔偿1万元;2.离婚时没有分割的、被阿恒独自占有的136万元出售房屋款要求返还一半。

庭审中,阿恒对出轨行为极力否认,且二人自愿到民政局登记离婚,并无“假离婚”一说。对于136万元的房屋出售款,根据银行记录证明,该款项是在婚姻存续期间内出售房屋,再用以购买另一房屋,双方在离婚时已处理了新购的房屋,因此无需再处分,也无返还一说。由于阿燕的意见欠缺证据支撑,其综合考虑后提出撤诉,法院予以准许。

案例2为规避计生政策办“假离婚”,女方求助

A女士(化名)与丈夫是同村人,于1999年结婚,婚后很快育有一双儿女。为了照顾儿女,A女士一直没有外出工作,丈夫于2000年南下广州打工,很快进入学校任教,并于2007年成为一名公职老师。因为广州当时有二胎必扎的计生政策,为了避开该政策,且使儿女能尽快随父亲入户广州读书,A女士与丈夫于2011年在广州办理了“假离婚”,离婚协议上注明儿女和财产都归男方所有。

办理了离婚手续后,儿女户口顺利迁入广州并顺利入学,A女士仍在外省家中照顾一切。2012年,A女士和前夫在就业问题上发生争执,双方产生矛盾,前夫开始对外征婚,对A女士玩失踪。2013年6月,A女士辞去工作离开家散心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前夫带着儿女与另一个女人同居生活。一年后,A女士为了儿女又回到家里,与前夫共同生活,双方经协商,男方负责一切经济负担,房产两套归属儿子,一家四口有永久居住权。

但仅在一起生活半年,前夫开始出尔反尔,说财产是他的,儿女是随他的。A女士拿前夫没任何办法,于是向相关单位求助。

离婚律师提醒:法律上并无“假离婚”概念

离婚律师表示,案例1反映的是为了规避购房征税和限购政策而假离婚,案例2反映的是为了规避计划生育政策而假离婚,但无论何种原因,最终都是一个结果,就是假戏真做。这告诉我们,假离婚是有一定的风险的,作为女性应考虑好离婚后财产的归属和自己生活的问题。

假离婚涉及的最主要的法律问题就是离婚协议是否有效,以及离婚后财产分割问题。实际上法律上并没有“假离婚”这一概念,如无特殊情况,假离婚会被认定为真离婚,并产生离婚的法律后果。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因假离婚产生诉讼时,法院一般依据《民法通则》、《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来审查当事人的假离婚行为(一般为离婚协议)是否有效。在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合同无效或可撤销行为的条件下,该协议将被视为有效,“假离婚”时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分配依法有效,即使将来复婚,已经分割的财产也属于婚前个人财产,不会随着复婚而变成共同财产。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