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婚姻

有趣的民间婚姻习俗

来源:网络

定婚:旧时,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媒人提亲,父母依照门当户对、属相不克、岁数相仿等条件,合乎心意即许亲。许亲后,媒人持男方彩礼送交女方家中,即为定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包办婚姻废除,多为媒人提亲,男女择日会面(称“打对面”),双方同意后,由媒人将男方彩礼送交女家,即为定婚(亦称“定亲”)。自由恋爱者,男方择日设宴请女方到家,并赠送礼品予女方,即为正式定婚。定婚之日起,男女双方均正式称对方父母为爸爸、妈妈。

彩礼:为男方送给女方的定婚礼品。彩礼多少,一般根据家庭生活条件及当地习俗而定,富家量多质高,贫家量少质次。建国前,大部分是一套衣料、两双袜子、一个包袱皮、首饰、胭脂等。建国后,数量逐渐增多,质量逐渐提高,一般是两套衣料、两双袜子、一双皮鞋、外加101元钱,意为“百里挑一”。80年代有送1001元、10001元者,意为“千里挑一”、“万里挑一”。

结婚:旧时结婚,俗称“将(娶)媳妇”。结婚前择定喜日。喜日前一天,男家派族人到女家送礼品及化妆品,名曰“催装”。喜日晨或前一二日,男家差人到女家抬取嫁妆,俗称“抬喜盒”。喜日,男家亲朋前来祝贺,俗称“喝喜酒”,并赠钱,称“上人情钱”(人情钱给户主)、“赏钱”(赏钱给新娘)。家中及迎亲必经之路沿途张贴红“喜”字,从家中直贴至村头。门上贴大红双“喜”,挂彩红。早饭后,新郎由本族两男(俗称“毡迎客”或“架毡的”)陪同,乘花轿,吹鼓手奏乐前导,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娘在家中梳妆等候,花轿至门,女家迎新郎入,奠于祖堂,拜见新娘亲长,宴少顷,先出乘轿,新娘以红绸蒙面,由其兄长搀扶进另一轿,由同辈男女各二人(俗称“送亲客”)陪同,随同新郎到男家。途中如遇庙宇、井、怪石等,“毡迎客”则抖开红毡遮挡之,谓之“避邪”。新娘上轿之前,女家差一儿童,持红布裹着的方盘,盘上整齐地摆着核桃大的生水饺,先一步送至新郎家(俗称“送小饭”),煮熟,等候花轿到来。花轿至男家村头落轿,由新郎的本族长辈在新娘轿顶扣一筛子,然后起轿,绕村街一周后到新郎门前落轿,两名女迎客(俗称“搀媳妇的”)至新娘轿前,给新娘喂饭,然后搀扶出轿。轿前放一马鞍,马鞍上放用红纸包裹的粘糕少许,新娘踩马鞍下轿,在“搀媳妇的”搀扶下(南部山区外加由新郎扯着红绸带拉着新娘)踩着“毡迎客”铺下的红毡(南部山区铺高粱秸皮编的“折子”)至院内,新郎、新娘面向天地牌位叩拜,名曰“拜天地”;再至堂屋,拜祖先,拜父母;然后送入洞房,新郎、新娘同吃“小饭水饺”,喝合婚酒,新娘开始“坐床”。新郎仍由“毡迎客”陪同,返回新娘家(称“回亲”),新娘家只宴请姑舅亲戚及本族长者,新郎一一相认,宴后返回自家。新郎家中,中午大宴宾客。新娘一席设在堂屋正中,新娘坐于上座特备的罗圈椅上,由新郎的女性长辈、媒人、女迎客、女送客等相陪。晚上,村中好凑热闹者纷纷前往“闹洞房”。“闹洞房”者年轻人居多,亦有年长者,俗语谓“三日之内无大小”。翌日或间日,新娘家中差人将新娘接回娘家,名曰“搬九”,上午即送回,同时新娘的父辈兄弟同到新郎家,名曰“会亲家”,新郎家盛宴款待。南部山区“搬九”系新郎、新娘同去女家,女家中午设宴款待,下午返回。

建国后,结婚坐轿、请吹鼓手、拜天地等习俗渐废。50年代,迎亲多用“轿车”(牲畜拉的大车,上装彩棚);60年代多用自行车;70年代多用拖拉机;80年代开始用面包车、小轿车。亦有旅行结婚和举行集体婚礼者。

嫁妆:因生活水平差异,嫁妆的数量和质量差别较大,富者量多质高,贫者量少质次。旧时,一般陪嫁品为柜、箱、匣几、桌、椅、钟表、镜子、被、褥、枕头等。建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嫁妆档次越来越高。70年代主要有立柜、五斗橱、写字台、自行车、缝纫机、梳妆台、折叠椅等,被褥面料多为绸缎。80年代中后期,嫁妆中收录机、电视机、电风扇、电冰箱等高档品已屡见不鲜。

谢媒:完婚后,婚者赠猪头、酒等礼品予媒人,以示酬谢。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