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婚姻

彩礼到底应返还多少

来源:网络

在我国很多地区男女结婚前都有彩礼之说。不过也有不少的情况是男方给了彩礼但最后两人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在一起,那么这种情况男方能要求女方返还彩礼吗?返还的条件又是什么呢?下面华律小编就为您详细讲解。

一、彩礼应该返还多少

“彩礼”的表述并非一个规范的法律用语,人民法院审理的彩礼纠纷案件的案由按照有关规定被定为“婚约财产纠纷”。婚前给付彩礼的现象在我国还相当盛行,已经形成了当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这种婚姻形式直到中华民国都有延续,但当时在1934年4月8日中央苏区颁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中,已有了废除聘金、聘礼及嫁妆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1950年、1980年《婚姻法》和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均未对婚约和聘礼作出规定,且都规定了禁止买卖婚姻和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内容。但目前我国很多地方仍存在把订婚作为结婚的前置程序,在农村尤盛。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订婚的彩礼也在不断提高,小到金银首饰,大到上万元的现金、汽车、住房等。一旦双方最终不能缔结婚姻,则彩礼的处置问题往往引发纠纷,诉诸法院的案件也逐渐增多。

2004年4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此条件的规定,标志着人民法院正式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于彩礼纠纷问题如何处理作出明确规定。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还规定了离婚彩礼返还的条件,其中第(三)项规定“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是返还彩礼的一个条件。那么如何理解“生活困难”呢?《解释(一)》第二十七条对“生活困难”的含义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婚姻法第四十二条所称‘生活困难’,是指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据此,“生活困难”应当是指绝对困难,而不是相对困难。《解释(二)》第十条中的“生活困难”的理解也应当与上述解释一致。即所谓绝对困难是实实在在的困难,是因为给付彩礼后,造成其生活靠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维持当地最基本的生活水平,而不是与给付彩礼之前相比,财产受到损失,相对于原来的生活条件比较困难了。

二、减少数额

1、因给付彩礼一方的原因导致婚约解除,返还彩礼的数额可根据其过错程度、双方的经济状况等因素,酌情减少”。

2、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共同生活一年以上两年以下,一方请求对方返还彩礼的,返还的数额一般不超过彩礼总额的30%;共同生活一年以内三个月以上的,返还的数额一般不超过彩礼总额的50%;共同生活不满三个月的,返还的数额一般不超过彩礼总额的70%;因给付彩礼一方的原因导致同居关系解除的以及在共同生活期间女方怀孕或者流产的,一般可在前款的基础上再减少5%至20%。

彩礼返还的标准和原则

【结婚彩礼】本文介绍结婚彩礼返还的基本原则、不予返还的情形、减少彩礼返还额的情形以及贵重彩礼物品的返还。彩礼返还应当遵循当地习俗,符合彩礼返还标准。

我国《婚姻法》,并未对婚约和彩礼作出规定,都只规定了禁止买卖婚姻和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内容。但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风俗习惯中,仍存在把订婚作为结婚的前置程序,在农村尤盛。一旦婚约解除,便引发纠纷。这种基于婚约所发生的财产流转关系在婚约存续期间,当然不发生返还问题;一旦婚约解除,此财产流转就失去了其合法性基础,接受彩礼的一方就应当返还其所接受的彩礼;如果双方已经结婚,婚约的法律效力就一直延续到双方的婚姻缔结,一旦双方结婚,婚约的效力就自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所以就不存在彩礼的返还问题。

(一)、彩礼返还的限制的基本原则

对彩礼返还作出限制性规定,除依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外,同时还遵循了以下原则:1、遵循当地风俗习惯原则。在法律的适用上,有这样一条规则,即“有法依法、没法依政策、没政策依习惯”。所以,在彩礼的认定、彩礼的范围、彩礼是否返还以及彩礼返还的比例等方面,都应当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2、照顾无过错方原则。3、公平原则。在解决此类纠纷的过程中,应当用双方之间的利益均衡来判断是否公平。

(二)、不予返还的情形

1.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情形,一方请求返还彩礼的,不予支持。另外对该条中的“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的情形,应做限制性的解释。该情形是指给付彩礼的一方婚前举债给付、婚后无经济来源偿还债务的,或者是婚前用家庭财产给付、婚后无固定经济来源、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确定“生活困难”需根据给付彩礼的数额、给付人的生活来源、当地生活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目前可参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合理确定。

2、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第一款(三)项所规定“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情形,但是已经共同生活两年以上、生育子女或者所送彩礼确已用于共同生活,一方请求对方返还彩礼的,一般不予支持。又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两年以上。第二、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虽不满两年,但生育子女的。第三、所接受的彩礼确已用于共同生活。就司法实践中如何掌握第三种情况作以下几点说明:首先要求“确已”用于共同生活。这就要求接受彩礼的一方,要提供确实充分的证据加以证实,避免依此为借口拒绝返还彩礼;其次女方在“结婚”前购买的嫁妆,双方共同使用,不能视为用于共同生活。因为女方的嫁妆是其“婚前”财产,在双方共同生活期间,男方也有其婚前财产用于共同生活,都不能使用该项规定;另外,共同生活的界定,主要限制在家庭成员因生活、生产需要并实际支出,比如男女一方或双方患病花费、共同经营投资等。

3、在婚约存续期间,因婚约当事人死亡,一方请求对方返还彩礼的,不予支持。但在死亡前已经起诉的除外。

(三)、减少返还数额的情形

1、因给付彩礼一方的原因导致婚约解除,返还彩礼的数额可根据其过错程度、双方的经济状况等因素,酌情减少”。

2、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共同生活一年以上两年以下,一方请求对方返还彩礼的,返还的数额一般不超过彩礼总额的30%;共同生活一年以内三个月以上的,返还的数额一般不超过彩礼总额的50%;共同生活不满三个月的,返还的数额一般不超过彩礼总额的70%;因给付彩礼一方的原因导致同居关系解除的以及在共同生活期间女方怀孕或者流产的,一般可在前款的基础上再减少5%至20%。

三、彩礼怎么还标准来界定

(一)、德兴市法院出台专门的裁判标准化解彩礼纠纷

来源:大江网—新法制报

“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法官道德评价标准的差异,造成同案不同判现象,影响了人民法院判决的公信力。”16日,德兴市法院法官汤向明告诉记者,近日,德兴市法院出台《关于审理婚姻及婚约财产纠纷案件中涉及彩礼返还的暂行裁判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以规范此类案件的裁判标准。省高院民一庭庭长胡国运表示,这是他首次了解基层法院的此类做法,值得全省类似案件较多的基层法院借鉴。

(二)、现有法律“不够用”

谈及《标准》出台的原因,汤向明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按照该规定,返还彩礼必须是可能致给付人生活困难,但在实践审判中,因为没有对‘生活困难’的界定标准,使得当事人难以举证,审判人员也难以认定。”

据介绍,目前来讲,审判人员自由裁定判案成分还是很大,由于同类案件多,司法规定不明确,造成观点分歧较大,审判人员在案件处理中面临着困惑。汤向明表示,现有法条对于彩礼纠纷案已经出现“不够用”的情况。

(三)、明确彩礼所属范畴

汤向明向记者介绍,《标准》对彩礼的法律性质、诉讼主体、彩礼返还裁判标准等,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进一步将彩礼的所属范畴进行了明确,同时规定不应认定为彩礼的情形。比如,明确了男女双方在恋爱期间表达情感互赠对方的小额财物,应认定为赠与关系,不属欲彩礼之列。”

另外,《标准》还对彩礼返还作出限制性规定。除依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外,裁判彩礼返还额度遵循了照顾无过错方原则、兼顾公平原则、当地风俗习惯原则等,区分了一般过错以及重大过错。重大过错是指一方存在借婚姻之名敛财,主观上不愿与对方维持婚姻关系的故意,或存在外遇,或缺乏家庭责任感,弃家出走等情形,并根据过错的程度,规范了不同的返还比例。

(四)、司法实践的有益探索

省高院民一庭庭长胡国运表示,对于基层法院来说,彩礼返还案件的递增对法院的审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德兴市法院的做法,他表示,《标准》结合婚姻双方共同生活时间、结婚时彩礼的用途、婚姻解除原因等,对不同情况进行综合考量,细化了返还比例,让法官针对此类案件有理有据判案,能大大增强实际可操作性。

胡国运表示,省高院曾对彩礼返还案件有过解答,但基层法院从实践中制定出来的标准将更有可操作性。《标准》的制定为该院审理涉及彩礼返还案件提供了统一的裁判标准,是对基层法院从司法实践中遇到问题做出的有益探索。他表示,这也是他首次了解基层法院的此类做法,值得全省类似案件较多的基层法院借鉴

<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