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房产

强行捆绑销售的房产开发商是否侵犯了我的选择权

来源:网络

逛过超市的小伙伴都见过商品捆绑销售的情况,可乐与雪碧、牙刷与牙膏、新鲜牛奶绑着临期牛奶“号称”买一赠一……这种情况往往和单品只有几块钱的差距,有时捆绑的商品也确实是自己所需要的,大多数市民都并不介意。但是如果类似的捆绑销售发生在房地产行业,您要多掏的可就不只是几块钱了。

日前,合肥多家楼盘捆绑车位销售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自今年元月开始,合肥楼市捆绑车位销售逐渐在各大区域的热门楼盘当中蔓延开来,先买车位才能买房成为很多热门楼盘的常态。在消费者大呼如此销售不合理的同时,房价却在众人的惊呼中节节攀升。此类捆绑销售行为在房地产行业已经不是第一次见,除了捆绑车位,房地产行业还有各种各样的营销手段。

案例一:

青岛一位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因为资金不够希望只买楼不买储藏室,当时售楼中心给出的答复是可以,随后消费者签了合同,当时合同中并无必买储藏室的条款。开始交房时,售楼中心却要求两位消费者签订附加合同,购买与住宅配套的两间储藏室,否则就拒绝交钥匙。

案例二:

2004年,烟台的孙女士因购房在银行办理8万元贷款,在办理贷款时该行工作人员要求孙女士花640元购买了一款太平洋财险,工作人员承诺其只要在10年还贷期内完整还贷就可退回保费,相当于免费保险10年。但在2014年孙女士按时还款后太平洋财险公司却提出保单已经到期,无法退还孙女士640元保费。

案例三:

部分二手房买家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上海市民徐女士发现,房子里带家具和不带家具,房东要价差别很大。她曾经在同一小区看了两套户型一样的房子,其中一家有家具的要价要比空房高出4万元。因为二手房房源本身比较紧俏,而很多房主又把拿不走的家具、家电当成一大卖点,要价要比空房高出5%左右。

商家声称“绑的有理”!

对于以上种种捆绑销售行为,商家却有另一番看法。去年曾有网友反映,看房时销售顾问表示买房必须同时购买车库或地下室。当网友疑问这是否属强迫交易时,销售人员说,很多购房者都乐意接受这种住房配售车库的方式。因为终究会买车的,到时候车库就能用到,并且捆绑购买还会有一定的优惠。从近些年的房价走势来看,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对于捆绑车位的的行为,也有购房者表示:“以后汽车更普及,买个车位可保值,将来可以和房子一起转手也可以分开卖。”

的确,随着对二手房市场的了解,带车位出售的房源并不多见,中介也表示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询购房屋时也咨询车位价格行情,个别买家甚至指定要连车位购单位。但是否因为在销售中所捆绑的部分能够对消费者带来收益,这种捆绑行为就应该合理合法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谁动了我的选择权?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超市购物,你可以适当进行优惠,让我在买雪碧的同时购买可乐,以便在多人聚餐时照顾大家的口味。但是如果我对所捆绑商品完全没有需求,我也有权利仅购买单品。比如说,开发商可以通过提前认购降低费用等方式来刺激购置。但强行捆绑的做法,终究是一种损害业主利益的营销策略。

显然,开发商会如此无所顾忌的强行捆绑,根本原因是当下楼市居高不下的热度,正所谓供求决定市场,近半年在房贷利息低、房贷首付下降、入市门槛越来越低、二孩与户籍的放开、供小于求的市场状态、货币政策宽松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影响下,多地楼市形势大好,房价上涨一触即发。另一个层面在于现行法规对于此类行为缺乏有效监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但在法律责任方面却没有明确具体的惩罚措施,没有相对严厉的治理。卖方市场加上监管缺失,对此类行为的种种打击都只能说是“隔靴搔痒”,如何明确违规责任,建立有效惩处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才是最终途径。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